如果明朝没有叫停下西洋,会发生什么呢?我个人认为,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改变。
很多人喜欢畅想,如果当年明朝的下西洋没有被明宣宗朱瞻基叫停,或许中国能够提前进入大航海时代。但是,现实其实比想象要残酷得多:即便是七十次下西洋,也未必能改变什么。
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,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,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完全不同。大航海时代这个词,常被电影和游戏渲染得浪漫壮丽,给人一种冒险与探索的美好感觉。但实际上,那段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好。海盗、奴隶、殖民者,这些词汇几乎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,伴随着无数的掠夺、血腥、破坏与杀戮。而西方国家的“大航海”正是建立在对非洲、中亚、东南亚人民的劫掠上,他们通过掠夺建立了原始资本,才有了那个所谓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那么,假设大明真如一些人设想的那样,再下七十次西洋,能带来什么吗?我们是否会去做那些肮脏的行径?显然不会。中国人注重的是“道义”,更多的是与沿途国家友好交流、进行商贸合作。对于那些愿意成为大明藩属的国家,甚至会给予他们比进贡物品价值更丰厚的奖赏。
所以,很多人认为七下西洋是不划算的。从客观的角度来看,想要获取财富,单纯通过贸易显然更高效,而掠夺则是一个高风险且低效的选择。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七下西洋本质上是一项皇家工程。领导者是郑和,一个皇帝家奴(宦官),所以下西洋的所有收益都归皇帝的“内帑”——也就是小金库。相比之下,民间的海上贸易在朱元璋时期的海禁政策下,基本被压制。永乐年间,朱棣甚至加强了海禁,特别规定禁止私人出海,还要求民船改为“平头船”,彻底断绝了民间贸易的最后一丝可能。因此,实际上,参与下西洋的只有宦官和一些皇家士兵,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远渡重洋,但他们拿的薪水也只是固定的俸禄。
当时的永乐大帝朱棣,面对北方的威胁、庞大的财政开支,以及不断迁都的需求,已经非常紧张资源,根本不可能让别人分享利益。因此,当朱瞻基决定停止下西洋时,朝廷上下几乎没有什么反对声音,毕竟这并不影响到他们的利益——皇帝要不要继续下西洋,也与他们的生活无关。
与此相对,西方的航海事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,是因为欧洲的皇室鼓励民间出海。不论是为了经商致富,还是为了做海盗、烧杀抢掠,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。例如,英格兰的德雷克船长被封为勋爵,亨利·摩根也被任命为牙买加总督。而在大明,情况完全不同:永乐年间东南亚的海盗陈祖义被郑和捉拿并处决;嘉靖年间日本的“海盗王”汪直被招安后仍然遭到处决;而像潮州的林凤,攻占马尼拉后未得到明朝的奖赏,反而被大明水师追击。而在明末,郑芝龙之所以能够壮大,完全是因为当时朝廷无力管理。
大航海时代,海盗因其迅速积累财富而成为地位显赫的存在。哥伦布、麦哲伦等历史人物,虽然被后人称为“伟大探险家”,但从本质上来说,他们也是掠夺者和殖民者。不可否认,他们推动了西方的发展,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掠夺和压迫土著的基础上的,西方会给予他们奖励和崇拜,而我们则是把这些人视为罪犯,进行追捕和斩首。
在商业领域,欧洲的民间贸易繁荣,而在永乐年间,私自出海的民众将被视为与外国勾结的“寇贼”。如同前面所说,明朝的皇家贸易体系以及朝贡体系,无论再进行七十次、七百次的下西洋,都无法与西方全民参与的大航海活动相提并论。即使几百艘船出海,也无法与西方几千艘船的规模相比。
至于殖民,明朝也根本不会进行。朱元璋早在建立大明之初,就已明确将周边国家定为“不征之国”,并且在后来的几百年里,除非朱棣曾征讨安南,其他的皇帝几乎没有人违背这一祖训。
因此,郑和的七下西洋本身值得我们歌颂——它体现了中国当时水师的强大,也展现了中国倡导和平发展的理念。然而,在歌颂郑和的同时,我们不能将明清以来的衰败归咎于停止下西洋。因为历史的演变不是由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代人所能改变的,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总而言之,大航海时代对于西方世界而言,是依靠大量的掠夺与压迫发展起来的,而我们中国注重的是道义、合作与和平。在这两者之间,不难看出我们与西方之间的根本差异,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是多次下西洋,最终的结果依旧不会像西方那样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