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高宗赵构当皇帝的过程充满了波折。他本来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,哥哥钦宗已经当上了皇帝,他自己只是一个逍遥王爷,生活得还不错。然而,金兵攻破汴京,把皇族抓走,他不得不接过皇帝的位子。
赵构的皇帝生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:
首先是逃亡阶段,从1127年靖康之耻开始,到1132年迁都杭州;
然后是以战促和的稳定阶段,从1132年迁都杭州到1142年绍兴和议;
接着是忍辱和议的偏安阶段,从1142年和议之后,到1162年将位禅让给宋孝宗;
最后是禅位后的晚年阶段,从1162年禅位到1187年去世。
在逃亡阶段,赵构急需强大的武力支撑。1130年5月,岳飞因立下战功,第一次以中级军官的身份见到了赵构。从那时起,岳飞转战江淮,抵御金兵南下,不仅在陆地上打击金兵,还与韩世忠配合,取得了黄天荡大捷,随后又转战江西、湖南,最远到了广东连州,成功清除内地流寇,为赵构的政权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在这一阶段结束时,岳飞已经升任中卫大夫、武安军承宣使,成为从五品武官。虽然宋朝武官的晋升很快,但实际的权力和利益并不如文官。
这一阶段是赵构对岳飞最为满意的时期,也是岳飞成长的关键时期。随着赵构政权的稳定,岳飞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,君臣之间的分歧逐渐浮现。
赵构的理想生活
从赵构的角度来看,南宋政权稳定后,他急需与金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。即便这个过程充满屈辱,他也愿意接受。毕竟,他当皇帝已经很辛苦,比起在五国城那样艰难的日子,屈辱地当个皇帝好得多。
宋朝的文官当然也不傻,他们知道金国当初发动“搜山检山”来抓赵构,目的是彻底灭掉宋朝。其实在当时,赵构已经派人向金兀术求饶,想让他“见哀而赦”,但金国并没有回应。
当时的大宋政权十分虚弱,灭国几乎已经是注定的结局。幸好江南的水网限制了金兵的行动,岳飞和韩世忠的联手反击使金兵屡次败退。金兵抢劫了宁波、杭州、南京等地后,最终不得不撤军北归。
因此,赵构只能选择以战促和,哀求金国是没有用的。战争必须有一定的限定,不可以扩大规模,否则可能引发更强烈的报复,这样反而不利于和议的达成。赵构和主和派文官都意识到,北伐并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。能够保持南宋的偏安局面,已经是难得的幸运。
站在赵构的角度,他可能会觉得:我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,做个安稳的皇帝,为什么不享受这个生活呢?我没有儿子,也没有兄弟,已经绝嗣了,辛辛苦苦打来打去又是为了什么呢?历代皇帝都曾与辽、西夏议和,自己也可以与金国议和,这有什么问题?收复汴京、收复河东、收复燕云,真的是那么重要吗?我们的财政支撑不了,薪水都发不出来。百姓需要休养生息,过平静的日子难道不好吗?
赵构并不是像康熙、汉武、曹操那样有宏图伟业的君主,他本身是一个守成型的君王。历史将他丢入乱世,却要求他去恢复大宋的盛世。他如果生活在1100年,即宋徽宗赵佶继位的时代,他的表现一定比父亲要好。
岳飞的理想
然而,岳飞的理想和赵构截然不同。岳飞一直认为,只要坐上皇帝的宝座,就应该以恢复国家山河为己任。他从未把赵构当成普通的皇帝来看待,而是把他视为理应心怀天下的君王。因此,岳飞发动了四次北伐,规模逐渐扩大,收复了湖北、河南、安徽的许多重要关隘。特别是1140年的第四次北伐,只要南宋其他大军配合,就有可能以直捣黄龙的气势,取得更加丰硕的战果。
然而,这时赵构却觉得岳飞的行动和与金国议和的大方向不符。赵构需要的是和平与稳定,而岳飞的北伐,却可能使局势更加复杂。
有点像现代的比喻:中年赵老板白手起家,凭借时代机会赚了十亿,却并没有子嗣,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只想通过保守方式经营公司,保持现有财富。然而,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岳飞却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,制定了一项激进的市场计划,希望能将公司推向更高的目标。虽然盈利潜力巨大,但投入也非常庞大。
赵老板当然不愿意冒险,他更希望稳妥经营,但岳飞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源,甚至开始全国开设销售分公司,推进自己的计划。赵老板只能感叹:“老岳,我想退休享受生活,你别玩得这么大。”最终,岳飞可能因为理想过于激进而被开除,而赵老板也只能通过职务侵占之类的手段解雇他。岳飞的悲剧就在于,他无法理解赵构的局限,而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了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