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来谈谈古代的捕快。通过影视剧中的表现,大家对捕快应该并不陌生,而且许多人也可能会把他们和今天的警察混淆。毕竟,两者都有相似之处,那就是抓捕坏人、为民除害。但如果深入了解古代的捕快,我们会发现,他们的处境和工作与现在的警察差别很大,甚至有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。那么,为什么古代的捕快看似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令人向往呢?
一、捕快的起源
捕快这个职业究竟是谁创造的呢?如果追溯它的起源,就得提到古代的治水英雄——大禹。大禹治水时非常忙碌,他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,每天都在各地奔波开会,通知各部落首领按时到场。某次,他召开了一次会议,其他部落的首领都早早到达会场,唯独防风氏的首领迟迟未到。大禹非常生气,于是命人将这个首领逮捕,并带着几个人一起审理此案。经过查证,防风氏被判定有罪并斩首。
这几个人负责审理案件并提供证据的人,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捕快”。因此,可以说捕快这一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。从那时起,抓捕罪犯、审讯犯人这项任务就有了专门的人员来执行。不过,尽管捕快这个职业在那时诞生,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,发展前景并不如意。
二、古代捕快的特点
在古代的喜剧《武林外传》中,捕头邢捕头和燕小六的角色虽然搞笑,但也从侧面展现了捕快的真实特点。那时的捕快有什么特点呢?
1. 从业要求
想要成为捕快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。首先,捕快必须是男性,古装剧中那些女性捕快的设定并不符合历史。捕快还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技巧,只有身体健壮、能跑能跳,才能追得上嫌疑犯。
此外,成为捕快的人还最好会些武艺。毕竟,如果捕快没有一定的武力水平,面对犯人时很可能会被反杀,怎么为民除害?
2. 工作内容的划分
古代的捕快工作内容有严格的划分,就像今天警察的工作职责一样。以一个普通的州县为例,这里的捕快分为三类。第一类是主要负责破案和捉拿罪犯的捕快。第二类是“皂隶”,他们通常在法院里站着,喊“威武”,给法庭提供震慑作用,实际上属于内勤。第三类则是“壮班”,他们负责临时任务,比如保护地方不受外来动乱的威胁,这些人不常驻在衙门,类似于应急人员。
3. 捕快人数差异
《武林外传》中经常出现的捕快角色邢捕头和燕小六,毕竟同福客栈所在的地方人口较少,捕快数量也相对较少。而古代各个郡县对捕快的设置人数各不相同。例如,华亭县有80个捕快名额,但隔壁的松江县只有40个捕快名额。古代对捕快人数的设置并没有特别的文献规定,而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。
尽管有一套相对严谨的要求和工作划分,但为什么古代这么多地方都缺乏捕快呢?《武林外传》中提到的,无双最终被破格招募为女捕快,正反映了这一点——古代捕快的岗位并不是人人愿意去做的。
三、捕快的地位
古代为何那么多人不愿意做捕快?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捕快的社会地位太低。
1. 捕快属于贱籍
你可能不信,古代的捕快其实是属于“贱籍”的。根据《大清会典》的规定:“四民为良,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。”从奴隶制时期开始,除了统治阶级,其他为贵族服务的人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。在春秋时期,“皂、舆、隶、僚、仆、台”这几类人中,排在第三的“隶”便是贱籍,而捕快就属于这一类。
一些朝代甚至规定,如果家里有人做了捕快,那么他们的子孙三代不能参与科举考试。换句话说,成为捕快几乎意味着断送了自己和后代的前程。因此,有些权势家族甚至会严格规定,如果家族中有人做了捕快,就要将他从族谱上除名,切断关系,以保护家族的荣誉。
2. 捕快的门槛极低
由于捕快的低社会地位,很多百姓不愿意让自己的家人从事这一职业。而且,捕快的入职门槛非常低。尽管要求有一定的体力,但如果没有人愿意做,捕快的招募条件就会放宽。到了清朝时期,只要有一定身手的人,愿意做捕快就行,至于他们的背景是否有问题,几乎没人去查证。
这也导致了捕快行业的乱象,像《武林外传》中展昭那样品德高尚、武艺精湛的捕快极为罕见。
3. 收入极低
除了地位低下,古代的捕快收入也非常微薄。没有稳定工资,捕快的收入完全依赖于勋绩和补贴。到了清朝,捕快的年收入一般只有十两银子的伙食补贴,这笔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。因此,很多百姓宁愿当仆人,也不愿做捕快。
四、社会之害
由于社会地位低、入行门槛低、收入微薄,捕快行业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小的扭曲现象。捕快为了弥补收入,开始通过不正当手段从管辖范围内的商人那里收取保护费。甚至有些捕快和地方官员勾结,制造冤假错案,牟取个人利益。
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“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”。在这个案件中,捕快和县令达成阴谋共识,通过逼供和屈打成招来草草结束案件,目的是为了让县令升官发财。而捕快和县太爷联合收取保护费、勒索地方商贩,也成为他们发财的一条途径。
虽然历史上也有正直的捕快,如《武林外传》中的邢捕头,但大部分捕快都因收入低、权力大而滥用职权,社会形象非常差。与今天的警察相比,古代的捕快几乎不能同日而语。
下一篇:刘备为何白白在新野待了7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