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在毛主席身边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,这是多么幸运自豪的事,毛主席小女儿李纳回忆,再忙再累,父亲都会抽出时间来陪我,与我说说话。
像我们这种普通人的家庭,父亲陪孩子那是理所当然的,在伟人与自己孩子而且还是战乱年代,能够陪伴子女左右并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,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呀。
父亲那时工作非常投入,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,这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让父亲休息一下,便使出“杀手锏”,让我进屋,拉着父亲手出去散散步。
散步时父亲问我有没有好朋友呀,我便说出了小伙伴的名字,这时我也反问他:爸爸,你有没有很好的朋友呢”?
主席的好战友
当问到这个问题时父亲干净利落的说出,你朱伯伯和周叔叔是我生死与共的好战友,我们在工作上相互协助。
当时自己也听不懂父亲说的那些事情,但牵着他手那种感觉让我觉得特别踏实。
1928年,毛泽东与周恩来在井冈山会师,朱德也率南昌起义的部队加入其中,这样革命三人小组便形成了,长期的革命斗争工作,让三人工作上是好战友,私下里是好朋友。
三人的友谊和各自波澜壮阔的一生,让中国这片热土换了新天地,毛主席总览全局,朱委员长执掌军权,周总理主政国务,将新中国从无到有,像李纳一样在三位伟人身边慢慢成长。
主席的精神食粮
毛主席还告诉女儿,我年轻时也有偶像,小李纳听后就觉得不可思议,父亲这样的人也有偶像呀,史书里的人物都是我的偶像,而离我最近的一位就是鲁迅先生。
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毛主席影响颇深,两人虽未曾谋面,但那“横眉冷对千夫所指”的文字让毛主席敬佩,这种鲁迅式的批判精神,就是国人该具有的。
不管是延安还是北京,毛主席都非常推崇鲁迅,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应是每位共产党人都该具备的。
在漫长黑暗的旧中国里,鲁迅不仅是毛主席的精神导师,两人彼此精神相通,且受到鲁迅启发毛主席在延安整风工作会议上提出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”。
主席的诗词知音
百忙之中毛主席也会写些诗句,以此将内心困顿与局促,激情与革命之火跃然于纸上,这便有了他与爱国诗人柳亚子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词友谊,有点像鲍叔牙与钟子期那种千金易得,知音难觅。
柳亚子虽是国民党人,也丝毫不能阻止他与毛主席诗意共鸣,诸多次诗意往来中,有两人对时局的看法,也有内心困苦的牢骚,还有壮志不言愁的相互慰藉,多种情愫让两人互相牵绊。
1958年6月21日柳亚子逝世,毛主席亲自主持他的追悼会,提笔写下:伟大的爱国诗人。
主席的草根友谊
李纳在与父亲散步中,父亲还经常提起一位兄长,毛主席对他的知遇之恩始终铭记于心,他对年幼的李纳说了很多,李纳只记得名字叫彭友胜。
1911年,年轻的毛泽东为了响应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号召,弃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,在这里他结识了他的军旅启蒙兄长彭友胜。
在彭友胜的引导下,毛泽东逐渐适应了军旅生涯,不光能将军营的纪律和要求执行到位,还能提出一些建议和创新,正因为有这些建议和创新彭友胜发现自己带的队伍凝聚力非常强。
而在军营的这些日子里彭友胜发现这个新来的列兵,不光身体素质好,还满腹经纶,军营中的很多事情只要你说与他听,他都能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。
毛泽东通过与彭友胜的接触也学习到了很多新学识,也知道了军队中的基础单元的运作流程。这大半年的当兵经历,对毛泽东的影响甚大,特别是这里还有彭友胜的关怀和帮助。
从毛主席这四段择友的讲述中,我们知道了伟人的择友观——革命以人民为根基,需要肝胆相照的战友与批判的精神,也要有诗意与理想。
参考资料:
中国共产党新闻>>党史频道 大姐李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