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,其中有些皇帝励精图治,也有些皇帝昏庸享乐。在这些皇帝中,最让老朱家蒙羞的皇帝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,也不是被权臣控制的万历皇帝朱翊钧,更不是走投无路自杀的崇祯皇帝朱由检,而是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。
朱祁镇的名声确实不好。他不仅偏信宦官,还在外族入侵时让自己的臣民打开城门迎接敌人,这种行为差点在国家盛世时断送了王朝的未来。尽管一生荒唐,但朱祁镇也并非全无优点,至少他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世称道的东西。 朱祁镇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,后者是明朝初期较为有作为的皇帝。虽然朱瞻基喜欢享乐,但在治国理政上依然下了功夫。朱瞻基自小便因父亲永乐帝的宠爱备受关注,十九岁时,他被安排与一位贤德的女子胡善祥成婚,胡善祥后来成为了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。 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,一直没有为他生下儿子,只有两个女儿。作为皇后,不能诞育子嗣是严重的过失,虽然有些皇帝可能会因感情原因容忍,但朱瞻基却显得冷漠,他与胡善祥的婚姻逐渐疏远,而将更多的宠爱给了另一位妃子——孙贵妃。孙贵妃不仅美丽动人,而且体贴柔顺,完全与胡皇后的端庄恭谨形成鲜明对比,因而深得朱瞻基宠爱。 后来,朱瞻基继位后对胡皇后的冷落愈加明显,最终以胡皇后未能生育皇子为由,迫使她自愿辞去皇后之位,改立孙贵妃为新皇后。而孙贵妃在宠爱下顺利怀上了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,这个儿子便是朱祁镇。朱祁镇作为深得父皇宠爱的长子,自然得到了朱瞻基的厚爱,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,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。 尽管朱祁镇在溺爱中长大,小时候表现聪慧,令朱瞻基十分欣喜,但随着他渐渐长大,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。 朱瞻基去世后,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。由于年幼无力处理国政,国家大事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内阁处理,而朱祁镇则在帝师的辅导下逐步学习治理国家。然而,在没有父亲的约束和母亲争权的背景下,年幼的朱祁镇身边被一群谄媚的宦官围绕,逐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。在宦官的煽动下,朱祁镇开始宠信宦官,王振被提拔为他的亲信。 王振表面上恭敬有礼,实则心怀野心,他希望能掌控朝政,最终使得宦官集团在朝中越来越有权力。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不成熟,将朝中反对他的大臣一一打压,通过皇帝的名义清洗了许多政敌,自己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中心。 朱祁镇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,周围多是阿谀奉承的太监,这影响了他的道德观和决策。在亲政后,北方的瓦剌部落开始骚扰边疆,而朱祁镇因从小被宠爱、缺乏实战经验,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亲自带兵出征。他受到前几任皇帝亲征英雄事迹的影响,忽视了自身缺乏军事才能的事实,最终作出了亲征的错误决定,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危机。 朱祁镇亲征瓦剌后,因对战事的无知,他带领五十万大军不仅打了败仗,还在混乱中被瓦剌俘虏,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敌人俘虏的皇帝。被俘之后,朱祁镇居然让瓦剌大军带他到大同城门下,要求守城开门救他,而不顾这可能会使城内的百姓遭遇瓦剌人的屠戮。 在朱祁镇被俘期间,弟弟朱祁钰匆忙登基,稳住了国家局势,还任命忠臣于谦抵抗外敌。最终,在于谦的指挥下,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,朱祁镇也被成功营救回来。然而,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交还给朱祁镇,而是将他软禁在宫中。经过几年的软禁生活,朱祁镇心生复辟之意,趁朱祁钰病重时发动政变,在景泰八年重新登基为帝。 复辟后的朱祁镇开始清算那些当年力图挽救国家的臣子,其中包括忠臣于谦。名将范广也在此时被杀,甚至他的家人也被送给瓦剌部落,作为一种极大的侮辱。尽管朱祁镇一生荒唐,但至少他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,废除了殉葬制,这一做法值得肯定。然而,尽管他废除了殉葬制,却依然对自己深恶痛绝的弟弟朱祁钰的后妃毫不留情,死后将她们也送去陪葬,这种灵活的道德标准实在让人难以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