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,闪电河畔,坐落着一座古城遗址。这座古城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,意义非凡。早在金朝时期,这里就被称为景明宫。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,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新城,名为开平府。后来,这里成为了元朝的“上都”,与“大都”和“中都”一起,成为元朝的三大都城之一。直到洪武二年,名将常遇春带领九万大军攻破了上都,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仓皇北逃,从此再也没有敢南下。然而,常遇春凯旋归来时,却不幸病逝,这成为一大遗憾。
常遇春去世后,被追封为“开平王”,而他的封号与他攻下开平府有着密切关系。十五年前,朱元璋还处在起步阶段,准备攻打和州。一天,朱元璋骑马经过田间,一名大汉忽然跳起,表示愿意投奔朱元璋。朱元璋当时以为这位大汉是因饥饿才来参军,但细问之下才得知,这位大汉名叫常遇春,本是山上的土匪,并不愁吃喝,只是觉得做土匪太窝囊,决定下山改变自己的命运。常遇春在田野里睡了一觉,梦见老天告诉他“主人来了”,于是他便起身走向了朱元璋,从此成了朱元璋的追随者。
常遇春逐渐成为朱元璋最得力的先锋官,在朱元璋与陈友谅、张士诚的战斗中,他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公元1367年,张士诚灭亡后,朱元璋决定派兵北伐元朝。在与将领们的讨论中,朱元璋对大家说道:
“诸将,持重有纪律,得为将之体者,无如徐达;百万之众,勇敢先登,摧锋陷阵,无如常遇春。”
朱元璋认为,徐达稳扎稳打,而常遇春则是攻城拔寨、勇猛无敌的猛将。这句话直接体现了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高地位。因此,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共同领兵北伐。第二年,即朱元璋即位的那一年,常遇春攻下了元朝的大都,元顺帝急忙逃往开平府。
对于朱元璋来说,尽管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已经结束,但只要元顺帝还在,始终是一个隐患。于是朱元璋派遣常遇春率九万精兵攻打开平府。常遇春在作战中有两大特点:一是“勇”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鼓舞士气;二是“快”,常遇春擅长速战速决,不喜欢持久战。常遇春没有给蒙古人时间部署,就直接冲到了开平城下。《明实录》用八个字简单概括了这场战斗:“开平王至,蓟北皆平!”
常遇春虽取得了胜利,但在凯旋途中却因急病去世。当大军驻扎在河北柳河川时,常遇春突发重病,最终去世,享年仅40岁。常遇春并未死在战场上,这成为一大遗憾。常遇春的去世让朱元璋极为难过,这位曾经多次在危急时刻拯救朱元璋的猛将,终于离世,朱元璋能做的,只有为他举行高规格的葬礼。
常遇春的灵柩运到南京城外时,朱元璋亲自带着太子朱标和文武大臣出城迎接。在面对常遇春的遗体时,朱元璋泣不成声。礼部为常遇春制定了与宰相相当的葬礼规格,但朱元璋仍不满意。为了给常遇春举行一个足够隆重的葬礼,礼部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先例——北宋名臣赵普的葬礼。
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要谋士,在赵匡胤的黄袍加身、杯酒释兵权等关键事件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赵普去世后,宋太宗赵光义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,甚至辍朝五日。朱元璋模仿了赵普的葬礼规格,为常遇春辍朝五日,亲自主持丧事,并为他书写神道碑,追封常遇春为中书右丞相、开平王,并配享太庙。
虽然常遇春的葬礼规格与赵普相同,但两人的历史评价却有所不同。赵普帮宋朝建立了根基,但他是一个精于权谋的人;而常遇春则是名副其实的猛将,战场上勇猛无敌,且为人至诚,朱元璋深知他的忠诚与功勋,历史也应当铭记他的伟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