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,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择。而谈到最具智谋的军师,恐怕又是一场争论的源头。但是如果要将这两种身份融为一体,那么其中必定会浮现出一个名字,那就是诸葛亮。
自从三国时期结束后的近两千年中,诸葛亮一直被各朝代的皇帝视为理想中的贤臣。文人们也常常将自己对于雄图大业的理想,寄托在刘备与诸葛亮那种君臣相得的传奇故事中,深信自己也能效法。
然而,即使是如此智勇双全的诸葛亮,面对死亡时也难掩一丝不甘。在临终前,他曾命人点燃四十九盏明灯,表面上似乎是在试图抗拒死亡,希望借此续命。然而,背后却隐藏着诸葛亮的两项巧妙计谋,意图借此让自己的死亡为蜀汉的未来争取一线生机。
公元221年,曹丕篡汉自立,建立了曹魏,而刘备也在这时选择称帝,继承了大汉的正统,建立了蜀汉。虽然刘备此时已年事已高,但他还是抱着对汉室复兴的希望。遗憾的是,年逾花甲的他,未能等到蜀汉彻底恢复汉室的那一刻,便在两年后去世。临终时,刘备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丞相诸葛亮,因为他知道儿子刘禅并无足够能力担此重任。
诸葛亮深知这一责任的重大,因此他在余生中,尽全力辅佐刘禅,致力于开疆拓土,拯救蜀汉。他在任职期间,发动了五次北伐,与曹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,试图夺回北方的失土。然而,六年的战斗不仅使他耗尽了精力,也让他对战争的前景感到焦虑。每次北伐,他都亲自带兵,直至公元234年,发动了第六次北伐。
然而,在这次出征途中,诸葛亮因过度劳累,身体渐感不支。当他们行军至五丈原时,病情加重,最终导致诸葛亮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。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,诸葛亮不愿就此放手,也不想看着蜀汉基业在自己死后崩塌。于是,他决定动用一项他精通的天文法术——“七星灯续命”。
诸葛亮深知天文,他相信只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北斗七星连接在一起,就能延续寿命。因此,他选取了四十九名士兵,为自己点燃了四十九盏灯,并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。这四十九盏灯中,七盏灯为主灯,每盏灯代表着北斗七星中的一个位置。诸葛亮的目标是让这些灯火连续燃烧七天,以此来为自己延寿十二年。
然而,诸葛亮并未将这件事隐瞒,而是让人广为传播,甚至远在魏国的司马懿也听到了这个消息。这一举动,实际上是诸葛亮在临终前的第一个巧妙计谋。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迷惑敌人,尤其是司马懿,令魏军在他是否续命的问题上产生疑虑,从而推迟进攻的时机。
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的对手,他早已洞察到诸葛亮身体的虚弱,且知道蜀汉的内政多由诸葛亮一人支撑。因此,他判断诸葛亮活不过多久,认为只要诸葛亮一死,蜀汉就会土崩瓦解,魏国轻松取得胜利。为此,司马懿在第五次北伐期间特意派人调查诸葛亮的健康状况,发现他已精疲力竭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司马懿信心满满地等待着诸葛亮的死讯。
然而,诸葛亮早就识破了司马懿的意图。为了拖延魏军的行动,他故意将“七星灯续命”的消息散布出去,让司马懿对蜀汉的下一步动向产生怀疑。即使自己死去,至少可以给蜀汉提供足够的撤退时间,避免魏军一举摧毁蜀汉的残余力量。
果然,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,尽管七星灯最终并未成功续命,诸葛亮仍然在五丈原去世。然而,正因为这个计谋,蜀汉的军队在他死后及时进行了撤退,避免了全军覆没。当司马懿得知汉军撤退后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,于是急忙带领魏军追击。但此时,诸葛亮生前嘱托姜维为自己制造了一尊木雕像,并让其放置在车上。当魏军追上时,司马懿远远望去,看到车上的木雕像,误以为诸葛亮尚在人世,恐怕遭遇埋伏,于是决定撤退。
然而,诸葛亮设下的“七星灯续命”阵并不只是为了拖延时间。七盏主灯本身就是一项试探,用以识别蜀汉内部的叛徒。因为每一位忠诚的蜀汉将士,都会希望自己的丞相长命百岁,继续支撑蜀汉的未来,而只有心怀叛意的人,才会趁机熄灭灯火,破坏续命的仪式。
就在诸葛亮静静等候七日的过程中,魏延突然闯入营帐,慌张地报告魏军来袭。魏延掀开营帐时,不小心将一盏主灯扑灭。诸葛亮心中已然预料到自己命运的终结,也因此更加确信了魏延的不忠。早在荆州之战后,魏延曾轻易放弃过刘备,诸葛亮对他的忠诚始终心存疑虑。此时,魏延的举动无疑证实了他的反叛之心。
尽管姜维并不知情,但他也成为了诸葛亮最后一计的一部分。诸葛亮死后,魏延果然发动了叛乱,但最终在乱中被斩杀。尽管如此,蜀汉的命运依然无法逆转。
诸葛亮的一生,凭借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,成为了千古名相。在临终前,他能冷静地将自己的死视作一场谋略,并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最后一分力量。如此深远的智慧与无私的奉献,历史上又能有几人可比?因此,人们尊称诸葛亮为“武侯”,并将他奉为千古名相,永载史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