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每一个朝代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辉,而三国时期无疑是一段传奇的篇章。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正如《三国演义》这部经典之作,它将那个分裂割据、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勾画得生动而富有张力。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,英雄人物层出不穷,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猛将之一,便是关羽——被尊奉为关公的关羽。
关羽不仅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,还被后世誉为“武圣”,这不仅仅是对他高超武艺的赞赏,更是对他忠义之精神的礼赞。在清朝雍正年间,关帝庙被正式认定为“武庙”,而关羽与孔子一样,被视为国家祭祀的重要人物。对于关羽的形象,最为人们记忆深刻的便是一袭绿袍、骑赤兔马、手持青龙偃月刀、长髯如铁,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正气凛然的气息。至于关羽的身高,史书记载他身高九尺,威武壮丽,气吞万里。
如果我们按照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,三尺约合一米,那关羽的身高就约为三米,堪称真正的“巨人”。然而,由于各个朝代度量衡的标准各不相同,将古代人和现代人直接对比并不完全准确。关羽的真实身高究竟有多高?这个谜团,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广西的考古发掘中,才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解答。
1976年,在广西贵县的一个化肥厂建设现场,工人们偶然挖出了一些珍贵的金器,消息迅速传开。当地文化局得知后,意识到这里可能是一个古墓群所在,立即组织了考古队伍前往勘察。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坏,考古队加强了现场的保卫工作,并且封锁了挖掘区域。然而,由于广西的高湿气候以及此时正值雨季,考古工作进展缓慢,时有间断。
墓葬区域横跨一座山坡,墓的规模显示出墓主非凡的身份,现场的每一个考古人员都满怀激动与期待。经过一番挖掘,工作人员终于揭开了这座西汉时期的古墓,它被命名为“罗伯湾汉墓”。可惜,墓内被发现多个盗洞,很多珍贵文物早已被盗走,遗留下来的残片散落一地,加上施工时的损坏,使得考古人员不得不紧急进行抢救。
尽管如此,这座墓中仍然出土了1000多件陪葬品,其中包括精美的青铜器、漆器、木器等。最令人兴奋的发现,莫过于出土了三把尺子——一把竹尺和两把木尺,这一发现对研究汉代的度量衡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由于广西气候湿润,竹木制的尺子往往不易保存,因此这些保存下来尺子极为珍贵。
其中,第一把竹尺保存得较为完好,留下了7个清晰的刻度,长度为16.1厘米,每个刻度代表2.3厘米。第二把木尺相对较好保存,刻度齐全,全长23厘米,与竹尺的刻度一致。第三把木尺虽然损坏严重,只剩下两个刻度,但它的刻度与前两把尺子相同。通过对这些尺子的研究,再加上出土的古文献记载中的“寸”、“尺”、“丈”等词语,我们推测这座墓主人的生活年代,一尺大约等于23厘米。
在先秦之前,中华大地上度量衡标准各异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实施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,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流通奠定了基础。而西汉时期继承了秦的度量衡制度,东汉时期也未曾改变。这一历史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推测关羽身高的重要线索。根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关羽身高为九尺,这一数据与现代度量衡相比,约为2.07米。
关羽的身高,虽然远未达到三米的传说,但在当时那个战乱频繁、生产力低下的年代,已经是非常出众的了。特别是在一个物资匮乏、很多人因饥荒和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的时代,关羽的身高无疑是一大亮点。以曹操为例,史书中记载他身高约为1.61米,与关羽相比,明显显得矮小。然而,身高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伟大。就如同拿破仑那样,虽然他身高并不突出,但谁能否认他是欧洲历史上的伟大人物?
关羽作为一位武将,其体魄必然是相当强健的,毕竟他要挥动重达82斤、长达9尺5寸的青龙偃月刀。可以想象,这样的身高与体魄,完全能够胜任其重任。关羽的身高与史书上的描述基本吻合,再高的话,恐怕也难以承受身体的负担。
对关羽的评价,最精辟的莫过于“义绝”二字。无论是他在过关斩将,还是镇守荆州时,他始终将“义”字放在第一位。在当时的乱世中,关羽始终保持着一种忠诚与正义的品格,这使得后人对他充满敬仰。考古发掘的过程正是这样,透过尘封的历史,我们逐渐揭开那些隐匿在时间深处的真实,令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长卷中的人物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