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埔军校学制只有半年,连中专都不如,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?
在中国近代史上,黄埔军校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。
有统计数据表明,黄埔军校前六期出了上千名将军,具体在解放军这边,则有53位名将。他们分别是元帅4人:林彪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;大将3人:陈赓、罗瑞卿、许光达;上将7人:周士第、陈明仁、陈奇涵、张宗逊、杨至成、宋时轮、郭天民;中将8人:阎揆要、彭明治、常乾坤、唐天际、曾泽生、倪志亮、郭化若、谭希林;少将12人:袁也烈、曹广化、李逸民、方之中、洪水、廖运周、张开荆、周文在、白天、朱家璧、徐介藩、高存信。
可是,实际上,我们发现,黄埔前六期的学制非常短,尤其是前面四期,实际上只有6个月。这样的军事训练,如果是有一定军事基础还算可以,如果没有,那这只是相当于一个新兵连而已!
可是,为何黄埔的学员,在后期会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呢?
这好比是问,那些淮西农民如徐达、常遇春、汤和等人,为何出来那么多的名将?
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。
单纯从发展创业角度来看,黄埔系是赶上了国民大革命和国民党逐步统一全国战争红利。
国民革命之前的军队,都是什么军队?无非就三个来源。一个是袁世凯黎元洪为代表的新军,一个是清军残余势力为代表的旧军队,一个是以张作霖等人为代表的招安土匪。
这三种军队,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。他们都没有拯救中国社会的理想,他们中的一些人,当兵是为了维持生活,一些人当兵是为了升官发财。只有极少数如蔡锷、李烈钧为代表的军人,是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百姓福祉而努力。
也正是因此,孙中山不得不创立黄埔军校,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,带领中华民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。
而这个黄埔军校,与以往旧军队的军校如武备学堂、保定军校和各地讲武堂最大的不同便是,因为有了苏联的帮助,而变得更有理想了。
有理想的军队,是很难被打败的。
当然,仅仅依靠理想建立的战斗力,肯定是不够的。
机遇也至关重要。
1926年短短半年时间,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就从珠江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。之后发生的二次北伐、中原大战等新军阀混战,又给黄埔学员更多的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国民党军队快速扩展到全国,优秀的黄埔学员如关麟征、王耀武快速崭露头角,成为能征好战的好手。这种战场上选拔,战场上任用的方式,最适合名将的培养和成长。
战斗力、机遇,仅仅是个人的,而权力,才是一个名将能否走上更高舞台的关键。
在国民党这边,黄埔学员都是天子门生,只要有黄埔学员的身份,升官发财不是问题。国民党军队从国民革命北伐时的8个军,到抗日战争中扩大到了400万军队,同时还有大量军事干部战死,黄埔学员填补空缺,控制杂牌军队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。
在我军这边,黄埔学员同样受到重视。参加红军的黄埔学员,大都是入党较早的党员,资历就在那里摆着,同时军事素养也比农会、各地党委推荐的人才更高。所以,同等条件下,黄埔学员优先,实际上也成了惯例。
不过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事情开始起了变化。
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我军创建了相当多的军校,比如抗日军政大学的十几个分校,比如各地随军学校,再比如东北的炮校和空军学校。这些都源源不断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军事人才。
只是,这些军校开办相对晚一些,从战绩和名气上,自然就比黄埔学员差了一些。
其实,真正厉害的不是黄埔,而是解放军的建军思想。典型代表是,从大别山走出了300多位名将,这些人一开始甚至都不识字,可是,他们就是在革命战争的熔炉中成长了起来,成为新中国的功勋将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