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《三国演义》里刘备因为刘封不救关羽想杀他,诸葛亮只是出谋划策如何杀刘封不同,正史记载是诸葛亮力劝刘备将刘封处死。
诸葛亮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他和刘封有什么私仇。只是刘封从法理上有继承权,而且脾气又急躁,做事不考虑后果。这种人留着对蜀汉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,所以诸葛亮才力主将他杀死,也是出于一片公心。
刘封从法理上来说有继承权,而且不亚于刘禅
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刘备先是有了阿斗,然后才收刘封为义子。不过按照《三国志》记载,刘备是到荆州以后因为自己没有子嗣,所以收刘封为继子,后来才有的刘禅。
先主至荆州,以未有继嗣,养封为子。
继子和义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是其含义差别很大。
义子在古代并非是真正的收养关系,只是关系好,以父子相称而已。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甚至不同改姓。比如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董卓和吕布。所以义子通常不被宗族认可,也不入族谱。
而继子则往往是一方没有儿子,为了有继承人所以过继一个儿子,双方正式从宗法上认为父子。继子是宗族承认的家族一员,从礼法上来说和亲生的儿子没有任何区别。
三国时期典型的例子有袁绍和袁术原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,都是袁逢之子。但是袁绍后来被过继给了袁成,从宗法上来说,他和袁逢的父子关系就断了。
因此礼法上来说,刘封和刘禅同样具有继承权。
但是对于刘备来说,刘禅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儿子,辛苦半生打下这么大一片基业肯定希望是自己亲生儿子继承,刘封的身份就有几分尴尬了。
刘封心存怨望,最终招来杀身之祸
刘备称汉中王以后立刘禅为王太子,却命刘封去上庸上任。上庸地处山区,人言稀少。刘备把刘封安排到了上庸这个偏僻的地方,目的是使他离开了权力中心,变相放逐。
当然这对刘封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件好事,毕竟他的身份太尴尬,如果继续留在成都难免会卷入政治风潮,处理不当就是杀身之祸。刘备这么做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好意了,起码刘封可以有个善终。
然而刘封到了上庸以后却行事乖张,先是不肯出兵支援关羽。关羽兵败身亡以后,刘备已经对刘封大为不满。随后刘封又和同在上庸的孟达发生矛盾,夺了他的仪仗。孟达原本就因为没有救关羽一事担心获罪,又不服刘封欺凌,于是叛蜀降魏。
不救关羽,逼反孟达这两个罪名原本就是大罪,但是更重要的是刘封行事如此乖张,显然是对被封到上庸这种偏僻地方不满,心中有了怨望,才会举止失常。这就让刘备和诸葛亮更为警惕了。
后来建信将军、西城太守申仪也起兵叛乱,刘封被击败逃回成都。这个时候刘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隐患。他既有继承权,又不知道进退,而且正史上刘封也是一员勇将,这么一个人留在成都肯定是个大麻烦。
刘备活着的时候多少还能镇住刘封,但是刘备年事已高,一旦他去世以后刘封作乱,再有什么有心人跟风,那么对蜀汉来说就是大灾难。
诸葛亮自然知道此中利害关系,所以才会向刘备劝说将刘封处死,以绝后患。而刘备也看出了这个问题,因此马上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,将刘封处死。这也是政治的残酷性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