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君主,他选择在骊山筑建自己的陵墓。秦始皇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但至今尚未被大规模发掘,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。
▲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坑,仅是整个陵墓的一小部分。(图片来源:百科词条截屏)
据记载,秦始皇动员了约70万人参与陵墓的修建工程,陵墓的占地面积达56平方公里,约等于78个故宫的大小。目前被发掘的三处兵马俑坑,只是庞大陵墓的一部分而已。
秦始皇之所以选择骊山作为他的安息之地,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,这里恰好处于象征“龙脉”的重要节点。地图上,一条巨龙从焦山飞向华山,而骊山正位于龙脉的“龙眼”位置,这在风水学中极为重要,视为镇墓的至宝之地。
此外,陵墓内藏有大量陪葬品,为了防止盗墓者,陵墓设计极为复杂。据中国大陆科学勘查发现,陵墓周围的土壤中汞含量异常高,专家推测地宫内可能藏有至少100吨水银。俯瞰秦始皇陵,可以看到一个九层叠叠的正方形金字塔形封土,地宫为竖穴式结构,形态宛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,规模与封土相当。如此繁复的设计,使得开挖工作极其困难,因此秦始皇陵仍然笼罩着诸多未解之谜。
现有考古证据表明,已经发现的兵马俑坑实际上位于秦始皇陵外围,起到守卫陵墓的作用,属于陵墓系统的一部分。
根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
“始皇初即位,穿治骊山,及并天下,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,穿三泉,下铜而致椁,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。令匠作机弩矢,有所穿近者辄射之。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,机相灌输,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以人鱼膏为烛,度不灭者久之。”
司马迁记述,修建陵墓的劳动力达七十多万人,他们凿穿三层地下水源,并注入铜水封堵裂缝,修筑宫殿,安置百官的职位和奇异珍宝。陵墓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流动,机关设置精巧,顶端绘有天文图案,底部则是地理地图,长明灯采用娃娃鱼油脂制成,永不熄灭。
为了守护秘密,秦始皇入葬后,秦二世下令将参与修陵的工匠关押在地宫城墙间。从现代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看,地宫内有大量金属物品,并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。关于地宫深度,学界尚无定论,推测从20米到50米不等。部分学者认为“穿三泉”仅为夸张说法。
秦陵周围的建筑和封土还未完成,未达到预计的122米高度时,秦末农民起义爆发,修陵工人被全部调往镇压叛乱,陵墓工程因此中断。
《史记·始皇本纪》载,秦始皇从即位初年起便开始修建陵墓,历时近39年(约公元前247年至前208年)。
但曾任始皇陵考古队长十余年的段清波教授指出,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此记述多有夸张,目的是借此劝谏汉武帝大修陵墓。考古发现的工匠和奴隶居住区物品显示,建造者来自战国七国,只有天下统一后才能整合如此庞大工程。
大量文献显示,主持修建的是丞相李斯,而李斯任丞相是在统一前后几年,之前仅是司法官廷尉,难以负责如此工程。由此推断,秦陵的主要建设时间为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(公元前219年至前213年),约7年建成。
2019年央视系列专题节目中,段清波教授澄清,秦始皇陵未被盗过,但两千年来确实有人尝试盗掘。现代地面探测和空中扫描技术能检测所有盗洞,发现两个盗洞,一个离封土堆还有一定距离,另一个仅在封土边缘,距离主地宫数百米且浅显,最终被放弃。
考古队利用洛阳铲和地质雷达证明,始皇陵地宫与其他皇帝陵墓截然不同,全部采用从七十公里外搬运来的巨石板包覆,与史书记载相符,不像其他陵墓多用木质结构。封土堆体巨大,依靠人力在古代夜间偷挖极为困难。
水银探测显示,强烈信号主要集中在封土正上方小平台,分布形态类似江山地貌,符合史书记载。周边其他区域未见同等强度的水银异常,唯一来源必是地宫。
至于历史上项羽盗墓焚烧的传说,考古界普遍认为他闯入的是兵马俑及周边建筑区域,因而兵马俑坑内发现多处烧痕。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秦始皇陵真正被盗掘成功。
参考资料:《央视官方频道-秦陵之尘封的帝国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