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十年(1921年),15岁的溥仪在受外国老师庄士敦影响后,第一次知道了电话的存在。他决定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里安装一部电话。然而,这个决定一经传出,引起了满清朝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,他们纷纷上前磕头恳求溥仪取消这个计划,理由是:如果任何人都能通过电话与皇上通话,那岂不乱了体统?这种反对声浪几乎要把溥仪的决定压下。
溥仪的一生,堪称传奇。这个曾三次登基为帝、三次退位的男人,甚至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战犯,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改造后,又成为了国家政协委员。他写的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至今仍然畅销,成为了人们了解他一生的经典之作。本篇文章将分享一些溥仪在年轻时,退位后在紫禁城里发生的趣事,希望大家喜欢。 溥仪三岁即位,六岁首次退位。虽然他在三年的皇帝生涯中几乎什么也没有做,但因为年幼,所有政务都由隆裕太后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代为处理。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,清朝的灭亡几乎成定局。1912年,清廷和民国政府达成协议,宣布清朝退位。民国政府承诺,皇帝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,并且每年支付400万两银元的费用,保证皇室生活不受影响。 溥仪虽然失去了皇帝的身份,但在紫禁城中依然过着皇帝般的生活。为了让溥仪能够继续学习,隆裕太后为他请来了多位老师,包括陆润庠、陈宝琛等汉文教师,伊克坦负责教溥仪满文。溥仪当时主要学习的是经典的十三经,辅以《大学衍义》、《朱子家训》、《圣谕广训》等教材,课程内容相当繁重。 随着溥仪逐渐长大,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清朝朝廷中愈发显现,尤其是对于溥仪的教育。14岁时,清廷请来了第一位外籍教师——英国人雷金纳德·弗莱明·约翰斯顿,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庄士敦。庄士敦成为了溥仪的帝师,主要教授溥仪英语,同时介绍西方的先进文化、科技和制度。庄士敦的备忘录中提到,溥仪对英语学习非常渴望,虽然从未学过任何外语,但他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非常强,尤其对报纸中的新闻内容充满好奇,尤其关注国内外政治和地理知识。 有趣的是,溥仪不仅学习了英语,还迷上了西方历史,特别是英王亨利一世的故事。溥仪十分崇拜亨利一世,并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——Hurry,而他的弟弟们也纷纷被起了英文名字。溥仪学会了简单的中英混合表达,常用中英夹杂的方式跟家人沟通,比如:威廉姆,快把pencil削好,放在desk上!这种语言混合的方式,可能是今天外企白领中流行的中英混合说法的先驱。 在溥仪十四岁那年,他听庄士敦提到电话的神奇功能后,决定为自己在紫禁城安装一部电话。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电话在清朝还算是稀罕之物,只有极少数的达官贵人才能享有。为了避免电话的普及破坏传统体统,满清遗老和溥仪的老师们纷纷上门劝阻,表示如果安装电话,任何人都能和皇帝通话,这不符合皇帝应有的威严。 但是溥仪坚持自己的决定,他坚决表示:我连这点自由也没有?不行,我非安不可。最后,在溥仪的坚持下,电话终于安装在了紫禁城。有了电话后,溥仪十分兴奋,翻着电话局送来的电话号码本,觉得非常新奇有趣。看到其中有京剧名角杨小楼的号码,溥仪决定打电话给他。电话刚一接通,溥仪按照京剧中的道白腔调,装作是一个来者是何人的模样,杨小楼听后一愣,笑着问他:您是谁呀?溥仪赶紧挂断了电话。这一经历让溥仪对电话更加着迷,他随后还给著名杂技演员徐狗子打了电话,甚至给东兴饭楼订餐。溥仪通过电话联系了许多名人,甚至约见了白话文运动主将胡适。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溥仪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尝试,也展示了他在退位后,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,但依然保持着对自由和新鲜事物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