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,关羽以“刚而自矜”著称,甚至连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都曾看不起他,认为他不过是个“老卒”罢了。但是在曹操麾下,却有一员猛将,智勇双全,曾与马超展开激烈对抗,勇猛无敌,连关羽都要称他为“大兄”。那么,这位猛将到底是谁?他的结局又如何呢?
这位人物就是曹操手下“五子良将”之一的徐晃。他与关羽同为河东人,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。徐晃最初并非曹操的亲信,而是效力于小军阀杨奉。在杨奉归附曹操之后,徐晃投靠了曹操,从此成为曹操的得力战将。徐晃随曹操征战南北,在官渡之战中,他大显身手,率领几千骑兵击败了韩猛,成功截断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线。此役之后,徐晃的战功显赫,曹操封他为都亭侯。 徐晃不仅勇猛,而且深具谋略。在官渡之战后,曹操决定北上攻打冀州。易阳的韩范表面上投降曹操,但实际上依然固守着城池。曹操愤怒,准备攻灭易阳。然而,徐晃劝阻曹操,他提出:“目前袁谭、袁尚还未完全击败,其他未攻占的城池都在等待指令。如果今天灭了易阳,其他城池必然会坚守不下,河北的局势将长期难以平定。倒不如先招降易阳,树立典范,让其他城池主动归顺。”曹操听从了徐晃的建议,封韩范为关内侯。结果,敌军纷纷投降,冀州很快就被曹操攻占。 在徐晃的军事生涯中,还有一场战役不可忽视。公元211年,马超和韩遂联合起义,驻守潼关抗击曹操。曹操派兵进攻关中,马超坚守潼关,曹操难以前进。曹操向徐晃请教,徐晃建议亲自带领精兵出奇兵,截断敌人的退路,必定能取胜。曹操采纳了这一计策,同时利用贾诩的谋略挑拨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,最终马超的十万大军惨败,首功归徐晃。 此后,徐晃继续跟随曹操东征西讨,多次立下赫赫战功。公元219年,关羽率兵北上攻打曹仁,成功水淹七军,擒拿于禁、斩杀庞德,并围困樊城,震惊华夏。曹操决定派徐晃率大军前往支援曹仁。徐晃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,直攻敌人四冢。关羽无法坐视,亲率步骑五千出战。战前,二人曾叙旧,但不久后,徐晃突然下马宣布:“若得关云长头,赏金千斤。”关羽听后大为震惊,连忙问道:“大兄,您这是何意?”徐晃正色回应:“这是国家的事情。”随后,双方激烈交战,关羽大败,被迫撤退至麦城,最终被俘杀。关羽之所以称徐晃为“大兄”,是因为当年他兵败投降曹操时,与曹操的将领们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。虽然关羽心高气傲,一向自视甚高,但他特别钦佩张辽和徐晃,两人也与他关系非常好,因此以兄弟相称。由于徐晃年长,关羽便尊称他为“大哥”。 曹操去世后,曹丕继位为魏王,并封徐晃为右将军,进封逯乡侯。公元220年,徐晃与夏侯尚一同在上庸攻打蜀国将领刘封。之后,他又随曹丕东征东吴。公元226年,徐晃与司马懿共同驻守襄阳,抵御东吴将领诸葛瑾的北伐大军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,回营后不治身亡。然而,正史上并未记载他是被孟达射死,而是他在公元227年因病去世。曹操曾对徐晃赞誉有加,说:“我用兵已三十多年,听闻古代善用兵的将领,未见有人能如徐晃这样长驱直入敌阵。尤其在樊、襄阳之围,超越了孙武、穰苴,徐晃将军可称得上是周亚夫的风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