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皇帝的眼中,严世藩和海瑞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,两者之间不可能进行比较。并且,也不是因为某人冒犯了皇帝,或者做了什么让皇帝不高兴的事情,就会立刻受到惩罚或者奖励。
严世藩是严嵩的儿子,同时也是严党的一员。严党曾经是朝廷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派别,稳坐权力的中心多年。皇帝之所以信任严党,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完成两项重大任务。第一,严党负责确保两京和十三个省的表面政治稳定,避免出现治理上的重大漏洞。财政方面也要做到尽可能的平衡,同时还要能够防御外敌入侵,比如鞑靼的威胁和倭寇的劫掠。第二,严党还要处理好皇帝的私人财富,他们会管理黑白账务,为皇帝的金库提供稳定的收入,皇帝允许他们分成,具体比例可以是二八分、三七分,最底线是皇帝六、严党四。
只要这两件大事办得好,严党就能稳定地继续存在,清流派的人就很难动摇他们的地位。严嵩自己很清楚这一点,掌印的太监也知道,而清流派的领袖们也都明白。不过,严世藩和严党中的一些成员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。随着严嵩年老,精力渐渐不济,难以控制严党的时候,严党内部的一些人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,甚至不惜突破之前约定的分成底线,达到四六分、五五分,甚至更高的比例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政治稳定,甚至为了弥补财务上的亏空,竟然破坏堤坝、淹没农田,毫不顾及后果。为了填补亏空,严党还兼并土地,而严世藩更是打压胡宗宪,破坏了国防,导致抗倭大计面临巨大风险。
当严嵩的地位愈加摇摇欲坠,已经无法控制的严党中,最为放纵的正是严世藩。面对这样一个无法继续为国分忧的严党,皇帝最终选择了抛弃他们,并借清流派的弹劾来彻底打倒严党。对于已经失控的严世藩来说,他的结局注定是死亡。虽然严党为皇帝效忠了几十年,但皇帝内心还是有些情谊的。
然而,严世藩贪得无厌,竟然贪污了两百万两,其中皇帝分得一百万,皇帝不禁愤怒地说:“这就是我的钱!他们拿走了两百万两,我拿了一百万,难道我还要感谢他们吗?”因此,严党再也无法得到容忍,彻底被清除。清流派能否像严党一样高效地为皇帝提供稳定的收入,这点不得而知,但至少他们还能维持两京和十三省的治理稳定,不至于出现灾难性的局面。而且,清流派至少能确保抵御鞑靼和倭寇的威胁,他们的价值显然比已经腐化的严党要高得多。
海瑞与严世藩完全不同。海瑞虽然是一个举人出身,学历并不高,但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,具备了许多英雄的品质和胆略。海瑞的业务能力也非常强。他非常懂得如何运用大明律,这部法律是古代书生们的“利剑”,他能把大明律运用到极致。海瑞因而成为大明朝的一把锋利的“利剑”。
海瑞不仅胆量过人,而且敢于与上司对抗。他之所以能够将许多上司怼得哑口无言,并不是单纯依靠气势,而是因为他在大明律方面的造诣深不可测。无论是布政使、商人还是负责法律事务的按察使,他们在海瑞面前都无法招架。海瑞不是低情商的人,他对大明律的理解也能洞察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。只不过,他看不起与恶人勾结、和不道德的人为伍的行为。表面上看,海瑞似乎树敌众多,但实际上,没有人能伤得了他,包括皇帝。如果真的要杀了海瑞,虽然可以轻易做到,但皇帝必须要考虑杀掉他后要付出的巨大代价,是否值得?
尽管海瑞因为清正廉洁而声名远播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清官,但能够真正理解海瑞的人并不多。在电视剧中,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,他积极支持海瑞为国家提供药方。张太岳也能理解海瑞的价值,并支持他在未来万历年间的改革中担当先锋。其实,皇帝对海瑞的了解最为深刻。虽然海瑞的行为让皇帝失去了自尊,但他也深知,海瑞的存在是大明朝的一笔巨大的财富。他甚至心里认输,承认海瑞是自己最值得依赖的大臣。
在剧中,皇帝对继承人说:“海瑞就是大明朝的利剑。”他也知道,未来的皇帝必定会进行土地改革,以保证朝廷的延续。因此,皇帝决定留下海瑞的性命,让他成为下一任皇帝改革的力量。毕竟,海瑞对大明律有深刻的理解,留下他,能够为下一任皇帝提供一个能人。虽然皇帝始终坚持两龙不相见的迷信,但他心里始终是爱护隆庆的,想要为他准备一位像海瑞这样懂得大明律的能臣。因此,皇帝并不会草率地杀掉海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