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西晋时期开始,皇室的封王制度出现了亲王和郡王的区别,一字王通常等级较高,二字王则较低。因为一字王通常指的是亲王,而二字王多指郡王。
到了清朝,亲王和郡王的等级直接通过封号表现出来。例如,像怡亲王、果郡王这样的名字,封号一看就知道是哪个等级的王。那么,问题来了:在清朝,亲王的封号和郡王的封号也有一字和二字之分。亲王的封号有礼亲王、睿亲王、承泽亲王等,而郡王的封号如克勤郡王、慎郡王等,在电视剧和小说里经常能见到。
那清朝的亲王和郡王,一字的和二字的,哪个更高呢?
01、清朝初期,亲王和郡王封号的由来
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,最高的王爵是贝勒,这个词在满语中就意味着“王”。当时八旗的旗主都被称为贝勒。在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,他完善了宗室的爵位制度,设立了和硕亲王、多罗郡王、多罗贝勒、多罗贝子等爵位。和硕亲王是清朝最高的宗室爵位。
皇太极登基后,第一次册封了6个和硕亲王,他们分别是代善(礼亲王)、济尔哈朗(郑亲王)、多尔衮(睿亲王)、多铎(豫亲王)、豪格(肃亲王)、岳讬(成亲王)。其中,除了岳讬,因为得罪皇太极后被削去亲王爵位,其他亲王都被称为铁帽子亲王。这些亲王不仅是亲王,而且还是旗主,这使得清朝的一字亲王显得格外尊贵。
而清朝的二字亲王则是怎么来的呢?
清朝没有一开始就封二字亲王,只有一些郡王升上来后才改为二字亲王。比如,皇太极的十二弟阿济格,最初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,后来晋升为亲王,改封和硕英亲王。像阿巴泰则从贝勒晋升为郡王,封号仍是多罗饶余郡王。
可以看到,清初的时候,亲王的封号通常是一个字,郡王的封号是两个字。多尔衮入关后,封了很多郡王。这些郡王中有些人被后来晋升为亲王,但由于他们的背景和功劳,他们的封号有时仍然保留两个字。比如,硕塞、尼堪和博洛,虽然被晋升为亲王,但封号依旧是二字。
02、二字亲王的地位是否低于一字亲王?
很多人会认为,清朝的一字亲王比二字亲王地位更高。事实并非如此。像多铎,作为努尔哈赤的嫡幼子、清朝的开国功臣,他的封号“和硕德豫亲王”不仅是二字亲王,而且地位非凡。
而那些没有“和硕”封号的二字亲王,如硕塞、尼堪和博洛,他们的封号是由多尔衮晋升为亲王时赋予的,但因封号不完整,他们的地位一直低于一字亲王。
不过,随着顺治皇帝的继位,这些二字亲王逐渐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地位。在顺治年间,经过调整后,他们的封号保持为两个字,但实际地位已经高于一些一字亲王,尤其是当时许多一字亲王因年老或缺乏战功,而这些二字亲王仍然年轻、有实际权力。
03、二字亲王为什么逐渐消失
随着清朝中期的政权变动,二字亲王逐渐消失了。主要原因是这些二字亲王的后代往往因为继承爵位时的情况不佳,未能保持原有的地位。例如,顺治六年,多铎去世,他的儿子多尼年仅15岁,且没有立下战功,因此只能继承豫亲王封号,且后来改为信亲王。最终,顺治朝的改革使得原本封号为二字亲王的宗室成员,都开始被重新调整,很多二字亲王的封号被改为一字,甚至降为郡王。
另外,像端重亲王博洛、敬谨亲王尼堪等二字亲王的后代,也在继承爵位时因种种原因,封号被改为郡王,或最终未能继续传承二字亲王的封号。
04、二字郡王又是怎么回事?
清朝中期,大部分郡王的封号都变成了一字。但是,清初的两个铁帽子郡王——多罗顺承郡王和多罗克勤郡王,仍然保持了二字的封号,并且这些二字郡王的名号一直被传承下来。
这两个郡王不仅在当时的清朝宗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,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乾隆帝在确立铁帽子王制度时,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封号。因此,这两个二字封号的郡王,比其他一字封号的郡王要高出不少。
总结来看,虽然清朝中期大多数亲王的封号变成了一个字,但那些有二字封号的王子,仍然代表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荣誉,尤其是多罗顺承郡王和多罗克勤郡王,他们的二字封号比其他一字郡王更具象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