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来看,尧是一个大部落的领袖,以德行治理国家,后来因为年老,将帝位禅让给了舜。很多人认为历史就应该是这样,但老张并不这么看。
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舜的背景。舜并不是生在富贵家庭,他只是一个在历山上耕种的普通穷孩子。像他这样的人,在和平的年代,想要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。再说,虽然尧在当时的治理下国富民安,但如果没有战争的刺激,贫苦家庭的孩子很难崭露头角。更别提,舜后来还娶了尧的两个女儿,甚至替代了尧的位置。那么,舜到底是如何从一个穷小子做到这一切的呢?
要知道,舜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,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。他能被帝尧选中,必定是因为他的德行和才能出众,但单凭这些还远远不够。想要取得成功,舜还必须擅长展示自己的能力。简单来说,舜在“作秀”这一方面的手段,放到今天依然是一流的。至于他是如何展现自己、争取帝尧信任的,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详细讲解。不过现在,我们就来谈谈他是如何从帝尧手中接过权力的。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后,他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原本只是一个乡村农民的舜,瞬间变成了当朝的驸马!这种身份上的转变,意义非常重大。毕竟,当时的大臣们像共工、鲧、欢兜这些老家伙,可不是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。但也要记住,舜当时已经是当朝的驸马,帝尧的亲信之一,除了太子丹朱,几乎是最受宠的人。当时帝尧年老,渐渐隐退,许多政务都交给了舜处理,估计帝尧也是简单的圈阅一下,便由舜做了主。
就这样,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“夺权”之路。经过20年的掌权,舜已经完全掌握了实权。帝尧被他软禁在深宫,太子丹朱也被他囚禁在别的地方。尽管如此,舜依然没有称帝,而是继续做了8年的摄政王,假装将政权交给丹朱。然而,当时的百姓并不满,舜最后只好“顺应民意”,接受了尧的禅让。
有很多人可能会质疑:“老张你这是在胡说八道,哪有什么证据呢?”别急,下面就是证据:
1.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“昔尧德衰,为舜所囚。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。”这段记载明确提到舜囚禁了尧,并且让丹朱无法与尧见面。
2.《尚书》中写道:“尧使舜嗣位,正月上日,受终于文祖,流共工于幽州,放欢兜于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亟鲧于羽山,四罪而天下服。”这段话也提到舜继位后的种种行动。
3. 曹丕在接受汉献帝“禅让”时也说道:“舜受禅,我今方知。”这也暗示了舜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类似的禅让经历。
这些古文中的记载足够清楚,无需再多解释。其实,舜也因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,最终被自己的权力所困,不知道在他被迫禅让时,是否会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感到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