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在推翻隋朝后,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,到了唐玄宗时期,国家的国力达到了鼎盛,强大到几乎无敌于天下。古人常说“盛极必衰”,这也应验在了唐朝的命运上。唐玄宗虽然在位期间享尽荣华富贵,但他却忽视了潜在的危险,错误地提拔了安禄山,最终导致了“安史之乱”的爆发,这场灾难彻底结束了唐朝的盛世。
众所周知,即使是再虚弱的骆驼,它的体型依然比马大。尽管安禄山的手下是精锐的胡人兵,但唐朝并非没有能耐的人才。像高仙芝、封常清这些久经沙场的名将,虽然都因各种原因被唐玄宗处死或罢免了职务,但这些决定无异于割掉了唐朝的左膀右臂。即便如此,唐玄宗手中依然有一张重要的王牌,那就是负责守卫潼关的将领哥舒翰。只要他能够坚守潼关,长安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。
哥舒翰的祖父和父亲曾在唐朝任职,他自己虽然是突厥人,但家境富裕。可以看出,当时的唐朝对人才的包容性非常强,能根据能力和贡献任用不同背景的人。哥舒翰年轻时为人放荡不羁,沉迷于享乐,家人都觉得他成不了大器,只会做个玩世不恭的公子。像哥舒翰这样的大器晚成的例子并不少见,四十岁之前,他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成就,直到父亲去世,他才幡然醒悟,决心改变自己,不能再沉沦下去,必须要为自己做出一番事业。
按照孝道,哥舒翰为父亲守孝三年,之后决定投身西北的军旅生涯。很快,他遇到了一位贵人——河西节度使王忠嗣。王忠嗣不仅职位高,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,他是唐玄宗的义子。有了贵人的提携,哥舒翰如鱼得水,他从一个普通小兵起步,迅速升职为右武卫将军,并担任节度副使,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。
哥舒翰非常有能力,治军严谨,体恤下属,他每次打胜仗都会把战利品和赏赐根据功劳分配给将士,从不贪图个人私利。随着战功的积累,哥舒翰的名声越来越大,唐玄宗对他十分赏识。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也主动与哥舒翰建立了关系,两人非常亲近。有一次,由于宰相李林甫的谗言,王忠嗣被诬陷并关入死牢,没人敢为他求情,唯有哥舒翰因为感激王忠嗣的提携,冒着得罪李林甫的风险,力保王忠嗣,最终成功让他脱离困境,唐玄宗对此也感到十分欣赏。
杨国忠后来当上了宰相,哥舒翰因此更加得宠,两人都对安禄山心生厌恶,尤其是哥舒翰,曾多次当面让安禄山感到难堪。公元753年,哥舒翰被封为凉国公,迎来了他仕途的巅峰时刻。可不久后,他因重病几乎丧命,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,但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,必须待在家中养病。
本以为自己将告别军旅生涯,但安禄山突然发动了叛乱,哥舒翰被紧急召回,重新披上战甲,带领近二十万唐军与叛军交战。虽然身体依旧不便,但哥舒翰依然头脑清晰,他经过仔细分析,制定了防守反击的策略,成功地让安禄山的进攻屡次受挫,证明了自己的策略非常有效。
然而,唐玄宗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,并急于求胜,认为哥舒翰太过谨慎,频繁下诏催促他出城与敌人决战。起初,哥舒翰坚决拒绝,他还写信给皇帝,说安禄山非常狡猾,敌军士气高涨,如果贸然出战,必然会遭遇失败。此时,坚守不出才是最佳选择。
然而,唐玄宗执意命令他出城迎敌,哥舒翰虽然心有不甘,但还是只得服从皇命,结果如他所预料,唐军被安禄山包围,几乎全军覆没,哥舒翰也被俘。潼关一失,长安失去了最后的防线,唐玄宗后悔莫及,迅速带着杨贵妃逃往蜀地。一个年后,哥舒翰被杀,在死前,他为了保命,极力拍安禄山的马屁,称他为“拨乱之主,天命所归”,这成为哥舒翰一生中的污点,也让他最终晚节不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