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8月6日清晨,广岛上空飘洒着漫天纸片,犹如一场诡异的雪。就在市民们弯腰捡拾时,一架B-29轰炸机正朝着这座城市飞来。
几小时后,"小男孩"原子弹在市中心爆炸,蘑菇云腾空而起——而此前撒下的6300万张传单,竟成了被忽视的最后警告。为何日本人明知道轰炸来临,为何不提前撤离呢?传单上写了什么?
这些用日文印刷的传单,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体:
"请仔细阅读,这关乎你的性命。美国即将对标注城市发动毁灭性打击。请立即离开这些城市,我们并非针对日本人民,而是要摧毁军国主义机器。若不立即撤离,你将无法保全性命。"
传单背面印着将要遭受打击的11座城市名单,广岛、长崎赫然在列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传单甚至明确写道:"我们将使用前所未有的新型炸弹,其威力相当于2000架B-29轰炸机携带的炸药。"
这种预警的精准程度,在战争史上极为罕见。据参与"空袭传单行动"的美军飞行员回忆,他们在1945年7月27日至8月1日期间,向包括广岛在内的12个城市投放了总计6300万张此类传单。
面对如此明确的警告,日本民众的反应却出奇地平静,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:
首先,长期的战争宣传已经麻木了民众的神经。整个战争期间,日本政府不断向民众灌输"必胜信念",将美国的警告视为"心理战"。
其次,信息封锁与信任危机。日本军方严格控制舆论,将传单内容定性为"敌人的诡计"。同时,由于美军此前对东京等城市进行的常规轰炸已造成大量伤亡,许多民众认为即便转移也难逃一死。
更现实的是,无处可逃的困境。战争末期的日本物资极度匮乏,城市居民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证,大规模迁徙根本不现实。加上政府明令禁止平民擅自离开岗位,使得多数人只能听天由命。
近年解密的档案显示,日本高层其实清楚这些警告的分量。1945年7月28日,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得知传单内容后,仍然公开表示"要将战争进行到底"。军方甚至加强了"防谍法"的执行,将传播美军警告的行为定为犯罪。
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在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前3天,当地报纸还刊登了军方的严正声明,称"敌人的心理战不足为惧,全体国民应坚守岗位"。
这6300万张传单。从军事伦理看,这体现了某种程度的"预警人道主义";但从实际效果看,它更像是一场注定被忽略的警示。那些飘落在广岛街头的纸片,最终与城市的灰烬一同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