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述三国历史时,我们通常依赖的史料就是《三国志》这本书。
然而,真实的三国历史有时候令人感到震惊、甚至不忍心继续阅读。相比之下,三国演义的故事更让人津津乐道,读后令人回味无穷。
《三国演义》这本书非常了不起,其中充满了许多英雄人物,许多角色已经深深扎根在读者心中。即使在各大排行榜上,人物也往往会被区分为文官和武将两类。
比如,谈到三国时期的武将,排名靠前的有吕布、赵云、典韦、关羽、马超和张飞。尤其是吕布,他在虎牢关的表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,几乎没有人敢自称超越他。
再来看文臣方面,诸葛亮几乎是无人能敌的“文臣第一”,他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精神,令后人敬佩不已。而有些被人低估的文将,如王佐之才的荀彧,也同样至关重要。曹操如果失去了荀彧的辅佐,统一天下的难度就会加倍增加。
主角的光芒通常离不开配角的衬托。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像司马懿、郭嘉、周瑜等人物在三国中的贡献。
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有一位在大局上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,至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。甚至连许多喜欢编排历史人物的热门手机游戏《王者荣耀》,至今都没有把这位人物加入到英雄池中。他就是鲁肃,字子敬。鲁肃是东吴“四大都督”之一,但他一直受到后人质疑,是否是四大都督中最不显眼的那一位。
鲁肃与周瑜、吕蒙、陆逊不同,在担任重任之前,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。甚至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他常被描绘成一个受气包,似乎没有过人之处。那么,鲁肃在三国中的地位究竟是被高估了,还是被低估了呢?别着急,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!
诸葛亮曾忌惮鲁肃
谈到蜀汉、曹魏和东吴的谋士,除了魏国的荀彧外,东吴的鲁肃完全有能力与诸葛亮相提并论。诸葛亮深知这一点,也正因为如此,他一直对鲁肃心存忌惮。鲁肃与关羽有着不错的关系,这也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。在各自为政的背景下,诸葛亮当然要对东吴的首席谋士保持警惕。
鲁肃提出的“榻上策”虽然没有完全被孙权采纳,但却深刻影响了东吴的策略。孙权评价鲁肃,说他在内政方面做得不好,在外面也只是放些狠话,因此虽然看在才华的份上饶了他,但也不会过于苛责。
与诸葛亮不同,鲁肃的策略并没有步步为营,而是更依赖于瞬间的决策。即便如此,诸葛亮的策略,凭借对敌方弱点的精准把握,还是成功地取得了许多重要胜利。这也让他在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鲁肃与刘备的关系
鲁肃与刘备的关系并不像《三国演义》里描绘的那样简单。虽然演义中的鲁肃看起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,但真实的鲁肃远不止如此。《鲁肃传》中描述的鲁肃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,他曾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,为的是与刘备结盟,帮助他站稳脚跟。这一决定极大地阻碍了曹操的统一进程,实际效果也验证了鲁肃的眼光。
然而,鲁肃也没有预料到刘备日后会对他所做的承诺置若罔闻,这无疑给鲁肃带来了困扰。
关羽轻视鲁肃
鲁肃与关羽原本是旧交,但随着各自的政治立场逐渐对立,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改变。关羽最终对鲁肃不再抱有任何好感。著名的成语“刮目相看”便源自吕蒙与鲁肃的交往。
公元215年,鲁肃在湘水与关羽的冲突中,曾亲自带兵拦截,但被关羽轻松击败。关羽不仅在单刀会中对鲁肃言辞激烈,而且在随后的战斗中,也毫不留情地与鲁肃决裂。自从刘备决定不再归还荆州,关羽就成为了东吴最大的一块心病,最终的冲突也让两国关系更加紧张。
三国时期,文人和武臣之间的相互轻视是屡见不鲜。即便同一阵营的人,表面上看似亲近,实际上也充满了矛盾和摩擦。就像蜀汉的刘备,他成功依靠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的支持,但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如外界所想的那么和谐。关羽始终认为,诸葛亮不过是个道听途说的“山野村夫”,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文人,怎能与久经沙场的武将相提并论。
这种轻视最终导致了三国历史中的悲剧,兄弟们的情谊并未能持续太久,战争的本质始终是争强好胜,最终演变为自相残杀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