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德怀正式成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1928年6月的“平江起义”。当时,彭德怀是湘军团长,在革命低潮时期,他带领部队毅然起义,前往井冈山,成为红5军军长兼第13师师长。可以说,他已经是我军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,而林彪此时的职务只是红4军的一名营长,而且刚刚从连长晋升上来的。
到了1930年8月,中央苏区的红军开始扩编为红一方面军,旗下设有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。这时方面军总部的领导人名单已经确定。那时候林彪的职务是什么呢?他成为了红一军团的主力——红4军的军长,这一职务是他连破几次格提拔而来的。因此,在红军的早期阶段,朱德和彭德怀已经形成了“正、副总司令”的领导格局。
至于红三军团长的职务,这通常是由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兼任的,因为两个军团的活动通常是分开的。而林彪的职务仅仅是红4军的军长,红4军之上还有军团、方面军两级建制。
1932年,林彪晋升为红一军团的军团长,而朱德则免去了兼任的职务。尽管彭德怀的职务没有变化,但他当时也被选为“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”。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,由于红军经常进行远距离的奔袭,队伍中的指战员感到非常疲惫,也不太理解领导的决策。林彪曾写信给彭德怀,请求他“出来指挥”。这一事件,历史爱好者可以仔细探究,因为它导致了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多年的误会。
在长征的最艰难时期,即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开北上的阶段,中央红军主力14,000余人临时整编为陕甘支队。由于朱德正在随四方面军行动,所以由彭德怀担任了陕甘支队司令员,而毛泽东担任政委。
到了1937年,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,彭德怀在党内的职务已是“政治局委员”(1936年补选),而军职则是八路军副总指挥(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)。不久之后,朱德和彭德怀带领八路军的三个师东渡黄河,奔赴抗日前线,林彪当时只是第115师的师长。
1940年5月,朱德返回延安后,我方内部成立了八路军“前方指挥部”,由彭德怀担任总指挥,全权指挥八路军各部在华北前线抗日。尽管林彪因为伤势已经不在前线,但在理论上仍是彭德怀的部下。著名的关家垴战役期间,彭德怀曾因不满129师师长刘帅的表现而发火,甚至威胁要“取消番号”,这清楚地显示了当时上下级的关系。
抗战胜利后,情况相当特殊。那时,我军尚未统一改称为“人民解放军”,依然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为全军总部,对外仍称延安总部,朱德为总司令,彭德怀为副总司令,林彪的新职务则是山东军区司令员。
1947年3月24日,延安总部第一次正式使用“人民解放军总部”的名称,取代了原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名号。总部领导层基本保持不变,朱德继续担任总司令,彭德怀担任副总司令,并且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。
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作战中,彭德怀以解放军副总司令、军委副主席的身份,兼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,也就是未来的西北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司令员。值得注意的是,彭德怀始终承担着军政双重责任。
我军的大原则是“党指挥枪”,这一点与敌方有所不同,各级首长所指挥的兵力多少,并不完全与军政级别挂钩。例如,在淮海战役期间,华东野战军有42万兵力,而中原野战军只有14万兵力,但总前委书记却由中野的邓小平担任,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。
在解放战争中,彭德怀指挥的部队数量显然低于林彪。这是因为两大战区和野战军的情况截然不同,西北地区人口稀少,土地贫瘠,不论敌我,部队数量都受到限制。即使是号称“西北王”的胡宗南,他手下的兵力也只有20多万,剩余的兵力被调往华北和豫西。
同样,西北野战军从最初的28,000人起步,经过不断发展,到1949年初,人数也不过155,000人,而第一野战军有35万人,那是接收了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之后的结果。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陈毅,调任中野时只能屈居为第一副司令员,而副司令员粟裕虽然战功卓著,但仍然只能授予大将军衔。
尽管如此,这并不改变彭德怀始终是林彪的上级这一事实,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军内,彭德怀的地位都比林彪高。历史上,只有少数几位老帅,如朱德、彭德怀、贺龙、陈毅、徐向前等,才被习惯性地称为“老总”,而林彪则不应如此称谓。如果单单因为兵力多就可以高人一等,那岂不是将张某焘之类的人也能称为“老总”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