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,可以用“崽卖爷田心不疼”来形容。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当时明朝的具体战略战术,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简单分析一下土木堡之变的必然结果。明朝的国防政策从永乐到仁宣两朝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从积极扩张转向收缩。仅仅十多年的时间里,明朝放任瓦剌逐渐壮大,忽视了其兼并其他部落的动作,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。这就是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。如果永乐大帝在世,瓦剌是否会有这样的机会?
土木堡之变的成因相对复杂,虽然部分原因归咎于明朝军队自身的失误,但最根本的问题是,明朝对瓦剌的强大完全没有预料到。明朝没有意识到瓦剌已经在短短十几年内变得如此强大,而明朝却仍然自信满满,认为瓦剌是一个被永乐大帝击败的部落。瓦剌已经彻底统一了草原,而明朝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。十多年的疏忽,导致了永乐和洪武两朝为明朝打下的战略优势付之东流。正如那句话所说:“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。”
明朝从仁宗到宣宗的执政时期,急于追求“仁宣盛世”,忽视了国防安全,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。当时明朝精锐部队的三大营,以及张辅等名将,几乎全军覆没。英烈祠中的每一位英灵,都是对明朝短视愚蠢外交政策的讽刺。瓦剌的也先曾一度兵临城下,如果没有于谦的坚守,明朝可能早早面临灭顶之灾。
明成祖时期,明朝对蒙古两大部实行了扶弱抑强的政策,成功保持了草原的平衡。靖难成功的那一年,北元政权已经走向衰亡。1402年,北元政权改号为鞑靼,蒙古开始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。此时大明国力蒸蒸日上,蒙古两部即使有意挑战,也不敢轻举妄动。虽然鞑靼的阿鲁台和瓦剌的马哈木曾试图挑战大明,结果都被迅速压制。这也证明了明成祖对鞑靼和瓦剌的政策是成功的。
然而,永乐皇帝去世后,明朝的国防政策发生了剧变。仁宗和宣宗分别继位,短短几年内,明朝发生了动荡。仁宗在位时间极短,仅一年就去世,而宣宗继位后,文官集团开始反对永乐朝时期的“劳民伤财”的远征政策。在永乐和洪武初期,外战频繁,催生了一批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。大明国力也借此得到了增强。但随着仁宣两朝的执政,文官集团的影响力增强,开始游说改变明朝的扩张性国防政策,甚至逐渐放弃了交趾和郑和下西洋等海外探索。
这种政策的转变,带来了两个极其恶劣的后果:
第一,仁宣两朝放任瓦剌不断壮大,最终统一了蒙古。瓦剌的领袖马哈木去世后,脱欢和也先逐渐扩张,尤其是在脱欢击败了宿敌鞑靼部的阿鲁台后,瓦剌事实上完成了蒙古的统一。尽管如此,大明朝廷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,反而对瓦剌的胜利表示祝贺,甚至将玉玺赐予脱欢。这种无视危机的做法,反映出大明对蒙古局势的极度疏忽和缺乏全局视野。
第二,长时间没有外战的实际磨炼,导致明朝的精锐军队逐渐废弛。军队失去实战的锻炼,导致战斗力下降,而没有军功的支持,武勋集团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逐渐减弱。
总结来说,土木堡之变的失败,正是由于双方实力的消长以及明朝对瓦剌的严重忽视。十多年的疏忽,造成了巨大的隐患,最终给大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