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象征,他过五关、斩六将、千里走单骑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。
在刘备逃亡之后,关羽率领军队阻击袁术,并且杀了徐州刺史车胄。曹操带领大军击败刘备,刘备只能单独逃跑,甚至抛下了妻子。而关羽则驻守在下邳,面临曹操的围困,结果最终中了曹操的计。张辽劝说关羽投靠曹操:首先,如果刘备没有死并且复出,而关羽已经死了,那岂不是辜负了桃园三结义;其次,刘备的妻子还在下邳,如果关羽死了,那岂不违背了刘备托妻之重;最后,忠诚于国家不能只是为了逞一时的勇气,应该是更大的责任。所以,关羽在张辽的劝说下决定投靠曹操。
当然,关羽虽然投降了曹操,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忠义。他对曹操说:一是降汉不降曹;二是一定要好好照顾刘备的妻子;三是如果有刘备的消息,必须立刻投奔他。曹操也同意了这些条件,并与关羽约定,先为曹操建功再离开。在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中,曹操的军队面对颜良和文丑这两位勇猛将领时,无法胜利,于是请求关羽出手相助。关羽成功斩杀颜良,捕获文丑,但也知道了刘备在袁绍那里。于是,关羽便开始了他的千里寻兄之路——过五关斩六将。
如果说关羽的忠义是如此高尚,那么三国中还有其他几位将领,他们的忠义精神也同样值得敬仰。
首先是张任,刘璋手下的名将,既勇猛又足智多谋。在刘备入川时,魏延曾想刺杀刘璋,张任立刻拔剑出战,保护了刘璋免受暗害。当刘备攻打成都时,张任在雒城坚守,与刘备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张任行事谨慎,曾在小路伏击刘备的军师庞统,并击溃了刘备的大军。刘备被困于涪城时,派关平去荆州请求诸葛亮的援助。最终,张任因智谋不敌诸葛亮而被俘。刘备十分欣赏张任,劝说他投降,但张任宁死不屈,大喊:“老臣岂可事二主。”张任死后葬在金雁桥旁,以表其忠诚。
其次是周瑜,东吴的大都督,孙策的好友,孙权的兄长。孙策去世后,周瑜辅佐孙权稳住了东吴的基业。在赤壁之战中,周瑜果断决定,带领水军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。曹操北撤后,周瑜与曹仁周旋,并在战斗中受了毒箭,最终不久后去世。周瑜是东吴的铁杆鹰派,主张扩张,曾多次设计除掉诸葛亮。在临终前,周瑜意识到只有孙刘联盟才能抵御曹操,于是向孙权进言,并支持鲁肃的重用。可见,周瑜为东吴的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,忠心耿耿。
再来是赵云,蜀汉的名将。赵云在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结拜时投身于刘备的阵营,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冲锋陷阵,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在刘备兵败当阳时,赵云奉命保护刘备的家人。在曹军猛烈进攻下,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敌军阵地,找到并成功护送刘备的家人脱险。虽然当时很多人以为赵云会投降曹操,但他不仅没有投降,反而一次次地从曹兵的包围中逃脱,最终依然忠诚于刘备。赵云随刘备入川,参与诸葛亮的北伐,多次表现出色,忠诚不二,真可谓是忠肝义胆。
然后是廖化,早年是黄巾贼,后来在关羽千里寻兄时遇见关羽,并投靠了刘备。刘备入川时,廖化跟随刘备归顺,并辅助关羽镇守荆州。后来,关羽失去荆州,廖化被东吴俘获,虽然受到礼遇,但他始终心系蜀汉。当他得知自己有机会逃脱时,便诈死,成功瞒过东吴,带着家人夜间投奔了益州刘备。廖化可谓是千里寻故主,忠诚之心令人钦佩。
最后是姜维,如果说以上几位将领的忠义与关羽相当,那么姜维的忠义便是无人可比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姜维便投降了诸葛亮,随他多次北伐,屡次冲锋陷阵,屡立战功。诸葛亮去世后,姜维继续追随杨仪回到成都,并逐渐成长为蜀汉的大将,开始了自己的北伐。眼看即将成功时,刘备的后继者召回了他,使得姜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大计失败。公元263年,魏国大将邓艾越过阴山直逼成都,杀死了诸葛瞻等蜀汉重臣,蜀汉的后主竟屈膝投降。姜维深知这是天命,但他依然不放弃,决定反抗。他联合钟会造反,但由于策略失误,最终兵败被杀。在临死时,姜维大喊:“我计不成,乃天命也!”然后拔剑自刎。如果诸葛亮在天之灵,看到姜维如此忠诚,定会感到欣慰。姜维的忠诚,可与古今所有忠臣媲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