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衣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,我们平时在清朝影视剧以及书籍上都会看到包衣奴才的词汇,“包衣”是满语,即“包衣阿哈”的简称,“包衣”汉语翻译过来是“家奴”“奴隶”或者“奴才”的意思,因此包衣也被称作包衣奴才。
关于包衣, 《清代内务府》一书中解释为:主要起源于那些被收养、被接纳的外氏族人和因通婚而被带来的一些外氏族亲族,后来, 它的人员构成也逐步向外戚族众、战俘和一些契约奴仆扩展。
包衣最早出现在16世纪辽东女真崛起的时候,包衣们沦为依附主子奴隶的主要途径,是被掳俘而失去人身自由,成为被主子驱使的工具。
包衣是被满族上层统治贵族所占有的,被迫从事各种生产劳动,没有人身自由,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、罪犯以及包衣所生的子女等,绝大部分不是满族人,以汉族居多。
乍一听,包衣奴才,很多人从名字上来看,大家就能猜到包衣的出身是比较卑微的,就像平时所说的奴隶一样。
但是在清朝时期,包衣奴才并不是社会上卑微的存在,因为包衣奴才的臣仆身份只是针对他的主子而言,包衣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室和王公贵族提供服务,他们的主子就是皇帝和宗室王爷。
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。清入关后, 又在包衣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内务府, 其主要成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 (即镶黄、 正黄、 正白旗 )所属包衣组成。
内务府下辖七司三院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, 凡皇家的衣、 食、 住、行等各种事务, 都由其承办,至此, 上三旗包衣成为了八旗制度下一个独立的体系, 被称为内务府三旗。
包衣主要出自“内务府三旗”和“下五旗”,“内务府三旗”是指归清内务府直接管辖的三旗,分别是镶黄旗、正黄旗、正白旗。
关于内务府包衣与满洲上三旗的关系,《八旗与清朝 政治论稿》指出:
“独立于八旗之外,在行政上与八旗平行,只是个别的、与八旗相关、同一性事务,由同色旗满洲都统统 管。形成独立行政系统后,内务府三旗包衣人的旗籍也不再冠以八旗的满洲旗,而又其单独的“内务府旗籍”,或称内务府旗“籍贯”。
内务府三旗和皇族为主的“上三旗”相比,地位要低的多,因为“内务府三旗”主要是由皇族仆人成员以及周边归顺者组成,成分复杂。
“下五旗”是指各王公贵族直接管辖的旗属,包括镶白旗、正红旗、镶红旗、正蓝旗、镶蓝旗,一般都是归各旗主王爷统领,地位要比“内务府三旗”地位低。
上三旗包衣归内务府管理,内务府包衣伺候的对象是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,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属于皇帝的家奴,非同一般,其中能直接伺候皇帝者,旺往往受到青睐,被委以重任。
比如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就是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奶妈,曾祖父曹玺是首任江宁织造郎中。此后六十余年,江宁织造之职一直由曹家子孙担任,受尽康熙的宠信。
曹家只是众多内务府包衣的一个缩影,事实上在整个清朝,有不少内务府包衣出身,最终出将拜相或者成为封疆大吏的例子。
比如康熙朝正白旗下的“包衣”李士桢,后官至广东巡抚;再如同治朝的湖广总督官文和光绪朝的兵部尚书立山,他们都出身于内务府下的“包衣”。
还有鼎鼎有名的年羹尧也是雍正的包衣奴才,因此上三旗包衣虽然出身卑微,但是却是皇帝最理想的仆人,他们的地位完全是主子的恩赐,实际地位并不低。
但是康、雍、乾三朝时期,许多封疆大吏和统兵大将本来是包衣出身,平日里对着汉人们耀武耀威的,剥削百姓,一旦失去皇帝宠信的话,还是依然会被打回包衣的奴隶身份。
综上所述,包衣奴才是一种身份很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,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,包衣奴才是外人眼中的高官,却是皇族眼中的奴才。
包衣奴才在最高统治集团内,是被压迫和剥削的受害者,但是在皇族以外,却又是进行压迫以及剥削的害人者。
上一篇:浔城记忆 | 11月18日
下一篇:朔州文史•第66期 | 晋商通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