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抗战胜利后,中国人民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。其一,是蒋介石所提出的“中国之命运”,即继续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,排斥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力量。这条路可能会将中国带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路。另一条路是毛泽东提出的“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”,即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,建立一个包含各党派、各阶层、各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,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、自由、民主、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。
基于这种背景,国共内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。在此过程中,刘少奇提出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。这一战略究竟是什么?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新中国胜利的关键性决策呢?
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,核心意思是大力向东北和华北地区发展,建立根据地,并将江南的部队转移到江北,做好南方的防御工作。向北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势力,彻底控制热河、察哈尔两省,尤其是要发展东北的力量,尽力控制东北地区。向南防御则是收缩战线,集中兵力,做好准备应对国民党可能的大规模进攻,从而确保主力能够顺利完成“向北发展”的任务。
从1944年下半年直到日本投降之前,中央的战略方针主要是扩大解放区,重点发展南方地区。然而,抗战胜利后,随着日本投降,中国的命运焦点转向了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:是继续沿袭国民党的老路,还是跟随共产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?此时,中国必须考虑如何发展,单纯向南发展,甚至进入国民党控制的腹地,势必会遇到不少困难。
更重要的是,东北地区由于当时各方势力的交错,国民党的势力相对较弱,因此,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重心就在于东北地区。那么,为何东北在当时如此重要呢?
毛泽东在许多政治报告中强调:“东北四省沦陷时间最长,且是日本侵略者的产业中心和重要的兵员集结地,我们必须加快在该地区的工作。”抗战胜利后,毛泽东愈加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。他曾指出:“如果我们失去了所有的根据地,只要我们还拥有东北,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东北的战略地位变得更为突出。东北不仅土地肥沃、资源丰富,交通和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,许多可以直接利用的军事设施分布在该地区。更关键的是,东北临近苏联。如果能够控制东北,就能突破长期以来解放区被敌人包围的困境,为全国战场提供强有力的后方保障。
与此同时,如果东北再次落入国民党之手,解放区的优势将不复存在,反而可能面临南北夹击的局面,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。
因此,1945年9月17日,刘少奇向毛泽东和周恩来电联:“东北是我们必须争取的重点,热河、察哈尔两省必须完全控制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全国战略必须推进‘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’方针。”这是刘少奇首次提出这一战略方针,毛泽东在复电中确认了这一战略,并将其正式确定为方针。
此外,刘少奇还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必须坚决放弃南方的其他根据地。当时,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,实力有所增长,但和国民党相比,依然存在较大差距。尤其是在南方的根据地,这些地区原本是共产党辛辛苦苦打下来的,很多根据地都由当地的共产党人经营多年,舍弃这些根据地,起初让不少人难以接受。但在刘少奇的解释下,大家理解了这一决策的必要性。因为国民党的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方,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,若不能集中力量,难以有效抵抗国民党的进攻,“向北发展”也无从谈起。
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东北发展。由于当时大部分东北地区依然在苏军的控制之下,苏联和莫斯科在东北的控制权对中国共产党的行动至关重要。二战后,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主权划分产生了深远影响,苏联也对东北的局势有自己的考虑。随着日本的投降,斯大林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,希望通过拉拢国民党获得有利的政治地位。然而,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,尤其是在蒋介石要求苏联同意美国舰船停靠大连后,苏联愈发亲近中国共产党。10月,苏联撤出大部分驻军,将管理权交给了中国共产党,从而使东北局势逐渐明朗。
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这一战略经历史的验证,证明它是正确的。通过充分利用苏联红军的援助和东北的工业基础,迅速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,最终为打败国民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这个战略是在抗战胜利后,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的,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远见卓识与灵活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