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公亶父,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太王,他率领豳部落迁徙至岐山,并在周原地区建立了新的都城。由于他定都于周原,这个部落的名称也因此改为了“周”。《史记正义》中的记载提到:“因太王所居周原,因号曰周。”也就是说,周原这一地名在周太王迁至此之前就已存在,那么“周原”这一名字的由来又是什么呢?
周原是一片极为肥沃的土地,适宜农耕与居住,正是因为如此,周太王才会选择在此建立都城。按理说,周太王迁移到岐山之前,这片土地应该已有居民,那么,究竟周太王是如何完成这次迁徙的呢?这些问题本应比较简单,但由于周朝对早期历史的遮掩,往往让这些细节变得扑朔迷离。幸运的是,甲骨文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。
在先秦时期,各诸侯国的名称往往与其地理位置直接相关,随着政权更替,国号一般不会随意更改。以齐国为例,甲骨文中就有记载:“癸巳卜,贞王旬亡祸。在二月,在齐师。惟王来征人方(夷方)”等信息。这表明,在商代时,齐国就已存在。周代的齐国起初由吕氏统治,后来被田氏取而代之,尽管国君变化,但国名始终保持不变。与此相似,周朝的国号“周”也与齐国一样,沿用了早期的名称。《史记正义》对周国的起源做出的解释,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。
根据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记载:“贞: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,由王事。”这些“剪周”、“敦周”和“令周”的记载,明确表明当时已有周国的存在。然而,商朝与周国的关系相当紧张,最终周国被商朝征服,成为其附属。因此,这些甲骨文的出现表明周国曾经与商朝发生过冲突,并最终臣服。
在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,司马迁提到了崇侯虎,他是周国的一位国君,他曾陷害周文王,导致周文王被商朝的纣王囚禁长达七年。然而,甲骨文显示,崇侯虎是武丁时期的三大名将之一,并且有“崇侯伐周”的记载。这表明,当时位于西安的崇国,可能是主力征伐周国的军事力量。
然而,从史料来看,周太王迁岐的事件发生在商朝武乙时期,而武乙比武丁晚了一个多世纪,因此可以确定武丁时期的周国,并不是后来的“姬周”国家。根据史书记载,在周太王迁岐之前,周部落仍然是豳人,而非“周人”。那么,武丁时期的周国究竟是何种政权?
上世纪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一件西周青铜器,其铭文为“周生作楷妘媅媵簋,其孙孙子子永宝用”,其中的“周”字并非通常所见的“姬周”家族印记,而是“妘周”的标志。根据李学勤和张懋镕等学者的考证,这个“妘周”显然属于与周原地区相关的周族,可能曾是“妘周”的一部分。
西周时期的周公旦原名姬旦,他之所以得名“周公”,正是因为他接受了周地的封赏。这一发现让我们看出,武丁时期的周国很可能是“妘周”。因此,“妘周”应当是在“姬周”之前的周国之一。
当然,“妘周”也未必是最早的周国。《路史·国名纪甲》提到,“郮”曾是岐山南部的一个国家,位于周原地区附近。而根据《玉篇》的记载,“郮国”与“周原”相近,实际上也与后来的“姬周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所以,“周原”这一地名的出现,与“郮国”和“妘周”密切相关,直到“姬周”兴起,成为周国的主流。
当我们回顾周太王迁岐的过程,可以看到一段隐秘的征服历史。甲骨文中清晰地记录了商周初期的战斗,周国最终屈服于商朝。或许,“妘周”在周太王迁岐之前已经开始衰退,周太王借机征服了这个国度,最终占领了周原地区,并将国号改为“周”。这一过程中,很可能还吸纳了“妘周”的一部分贵族,这也为后来的西周统治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,古公亶父的三子季历娶了商朝宗室之女“太任”,这位女子来自商朝贵族的挚任氏家族。商朝为何要将宗室贵女嫁给一个边远的部落酋长的儿子呢?答案或许在于,尽管“妘周”已臣服于商朝,但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和敌对关系,商朝对“妘周”心存忌惮。古公亶父凭借消灭了“妘周”,并得到了商朝的重视,因此得到了商朝的支持与扶持。这也为姬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总之,虽然史料遗失,或许“姬周”有意隐瞒了与“妘周”的关系,但随着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的解读,我们终于能够揭开“古公亶父迁岐”背后隐藏的真相。原来,周太王的迁岐,并非简单的逃亡,而是通过征服“妘周”而建立了后来的“姬周”国家,这一历史过程十分复杂,也为周朝的兴起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