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今天来唠唠祖大寿,这人在明朝末年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,可投降清朝之后,却没了大动静,远不如吴三桂和洪承畴活跃,这是为啥呢?
祖大寿投降清朝,那可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。皇太极对他那叫一个看重,费了好大劲才把他劝降。第一次投降后,祖大寿说要回锦州接妻儿,皇太极明知道他可能一去不返,还是放他走了,结果祖大寿回去就反叛了,在锦州城里一待就是 11 年。皇太极也没强攻,一直劝他,直到 1641 年再次围困锦州,祖大寿弹尽粮绝,才又投降。
相比之下,吴三桂和洪承畴投降清朝后的经历就大不一样了。吴三桂,那可是 “大名鼎鼎”,先是引清军入关,之后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,那是一路南征北战,为清朝立下不少战功。像在西南地区,他率领清军剿灭南明永历政权,后来还成了镇守云南的平西王,在当地那是大权独揽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各方面都插手,还搞出了 “三藩之乱”,折腾得动静可不小。洪承畴呢,投降清朝后也深受重用,一开始帮着清朝稳定京城秩序,提出恢复明朝内阁票拟制度等建议。后来又被派去招抚江南各省,采取 “招抚为主,剿灭为辅” 的策略,为清朝平定江南立下功劳。之后还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,在湖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总督军务兼理粮饷,一直忙得不可开交。
可祖大寿呢,投降清朝后,好像就没了下文。其实,他刚投降的时候,也是很积极的。1642 年五月初五投降后,他和义子祖可法很快就写信诱降吴三桂。1643 年正月,还向皇太极提出 “带路” 建议,说要先取山海关五城,孤立宁远,迫使吴三桂投降,这建议皇太极都采纳了,只不过后来皇太极病逝,计划搁置了。
那为啥祖大寿后来就没了大动静呢?这里面原因不少。首先,形势变化太快。祖大寿世代在辽东,对辽东军务那是了如指掌,在明清在辽东角力的时候,他举足轻重。可吴三桂降清后,清军迅速入关,战场从辽东转移到了关内。祖大寿对关内情况,比如农民军作战特点、关内明朝官民想法、山川地势啥的,都不太了解,他的谋略价值一下子就下降了。不像洪承畴,在明朝做过兵部尚书,还主持过对李自成作战,对关内情况熟悉得很,自然更受重用。
其次,从战术角度讲,祖大寿大器晚成,到投降清朝的时候都 60 多岁了。他以前擅长的是守城战,可清军入关后一直是进攻状态,大军长途奔袭,到处征战,这对他来说,无论是军事经验还是个人精力,都有点力不从心了。
还有一点,祖大寿的力量是可以 “拆开” 用的。祖家将有分头作战的传统,他的几个儿子祖泽润、祖泽洪、祖泽清,养子祖可法,在投降清朝后,都各自率军与农民军、南明军作战,还参与平定姜瓖等降将的 “反正”,立下不少战功。清朝把祖家军拆开,既能发挥祖家的军事力量,又能更放心,毕竟祖大寿降而复去,让清朝不太放心。这样一来,祖大寿本人的 “功绩” 就不那么显眼了。
所以说,祖大寿投降清朝后没吴三桂、洪承畴活跃,主要是因为形势变化,他自身谋略和战术价值下降,再加上清朝对祖家军的使用方式等原因。但不管怎么说,祖大寿及其祖家将在降清后,也确实为清朝效力了。好了,今天关于祖大寿的故事就讲到这儿,各位看官要是觉得有意思,麻烦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,祝大家都发财!
上一篇:三国杀:老司马痛点在哪?为何更新后强度奇高,无人能敌?
下一篇:罗马共和国的陆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