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北伐时期,魏延无疑是他手下最为出色的武将之一。然而,魏延并没有被诸葛亮选为继承人,且在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与杨仪为争夺军权而发生冲突,最终被杀害。魏延之死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,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堪称蜀汉的顶尖水平。如果魏延能够继续活跃在战场上,他的军事经验和战略智慧将进一步传承下去,蜀汉或许能够培养出更多像他一样的优秀将领,从而为蜀汉政权的延续提供更强的保障。
魏延与杨仪内讧时的背景
在魏延与杨仪发生内讧之际,费祎曾试图通过与魏延交谈,了解其想法。魏延在交谈中阐述了自己的军队改革计划,提出了更换将领的建议。可以想象,魏延被认为是叛将,被杀之后,诸葛亮所培养的一批潜力极大的将领也必定会遭到清洗。结果,蜀军因此失去了大批出色的将领,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困局。等到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时,蜀汉的局面已经不再辉煌,蜀中竟然出现了“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的尴尬情形。
诸葛亮的战略安排
在诸葛亮临终之际,难道他没有预见到蜀汉将来的困境吗?事实上,诸葛亮早在去世之前就对蜀汉的未来做出了战略安排。他把蒋琬和费祎推举为继承人,将蜀汉的战略方针从北伐转向防守。诸葛亮在世时,魏延等进攻型将领被逐步清除,这一策略并未受到重大影响。毕竟,诸葛亮培养的军队本就偏重防守,加上天险的秦岭屏障,只要不犯重大错误,确保蜀汉政权安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。
魏延死后,蜀汉是否还有其他大将?
魏延去世后,姜维成为了唯一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。然而,姜维虽然受到了诸葛亮的亲自指导,但在蜀汉内部,他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。诸葛亮在北伐期间,姜维的身影并不常见,且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未被视为继承人。直到接管魏延军权的老将相继去世,且抑制姜维的费祎也被刺杀后,姜维才终于接任大将军,开始了第二次北伐。
深受诸葛亮信任的几位老将
除了姜维,蜀汉还有几位深受诸葛亮信任的老将,他们分别接管了军权,为蜀汉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吴懿
首先是吴懿,他接管了汉中防务,成为魏延的继任者。吴懿原是刘璋的部下,刘备攻入四川后,他加入了刘备麾下。吴懿的妹妹嫁给刘备,成为了刘备的皇后,这使得吴懿迅速成为了皇亲国戚。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,他与魏延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屡建奇功。在阳溪之战中,吴懿与魏延配合,巧妙使用声东击西的策略,成功戏耍了曹魏名将郭淮等人,西入羌中,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。魏延和吴懿回汉中的途中,他们遭到魏军的围追堵截,但两人合作,成功击败了魏军,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
王平
第二位重要将领是王平,他出身行伍,目不识丁,但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极高的悟性,王平逐渐崭露头角。王平原为曹操的部下,后来在汉中之战中投奔刘备。王平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,虽然马谡的军队四散而逃,王平却能稳住自己的阵地,甚至以假攻之计,成功迫使敌军张郃撤退。诸葛亮识得王平的才华,立即将他提拔为重要将领,并在卤城之战中让他迎战张郃。王平以冷静应对敌人进攻,成功打退张郃,挫败了司马懿的计划。
马岱
第三位是马岱,马超的堂弟,也是马超唯一的亲属。马岱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展现了不凡的战功,尤其是在魏延与杨仪争夺军权时,马岱积极参与了与魏延的对抗,并亲自率军追击逃向南郑的魏延,最终将其斩杀。尽管马岱在后期的北伐中以失败告终,但他能独自指挥大军进行北伐,足以证明他在蜀汉军中的地位。
张嶷与张翼
此外,还有张嶷和张翼两位将领,他们的功绩同样不可小觑。张嶷主要负责南方的防务,并成功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。张翼则是姜维的副将,虽然两人关系复杂,但在战场上,张翼总是勇敢作战,提出自己的意见,为姜维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諸葛亮的最后安排
在诸葛亮临终之前,他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,把蒋琬和费祎推举为继承人,明确放弃北伐,转向以防守为主的战略。这一战略安排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未受到重大影响。即使在魏延去世后,吴懿、王平等老将仍然力保蜀汉政权的稳定。但由于刘禅重用黄皓,蜀汉的内政逐渐出现混乱,无法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将领的作用,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。
通过诸葛亮在世时的精心安排以及他留下的战略遗产,蜀汉虽然暂时得以延续,但内部的政治斗争和人才浪费,使得这个曾经的强国终究未能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