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大臣进京述职获雍正称赞,临走前雍正说:朕已经监视你整整三年
迪丽瓦拉
2025-09-21 02:03:23
0
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为官一任,最怕皇帝不信任。

你知道雍正皇帝的疑心有多重吗?他不仅设立了密折制度,还会派人秘密监视大臣。

清朝官员王士俊就经历了这样的事——他辛辛苦苦当了三年河东总督,上任时带着一个"贴心"仆人,哪知道这人竟是皇帝派来的眼线,监视了他整整三年!

更讽刺的是,即便他通过了雍正的考验,最终却在乾隆朝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
一位“普通”仆人

王士俊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员,在各级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后,终于得到重用,被任命为河东总督。

这一职位掌管山西、河南等地区,责任重大。

雍正十年(1732年),王士俊正准备赴任,当时的内阁大臣张廷玉找到他,说有一位很不错的仆人可以推荐给他。

张廷玉在朝中地位显赫,是雍正的心腹重臣。他突然向王士俊推荐仆人,这事本身就很反常。

按照常理,大臣之间互相推荐幕僚、亲信甚至是有才能的下属,都很正常,但推荐一个仆人,确实少见。

王士俊虽然心存疑惑,但也不好拒绝这位朝中重臣的好意。

张廷玉向他保证,这个仆人忠诚可靠,做事利落,非常适合跟随他上任。

事实上,这位看似普通的仆人真实身份是皇家侍卫,受雍正皇帝亲自委派,专门负责监视王士俊的一举一动。

这位仆人看起来确实能干,做事勤恳,很快就赢得了王士俊的信任。

他每天负责打扫书房,整理文书,王士俊私下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。

这位仆人不仅观察记录,还定期以密信形式向皇帝汇报。而这一切,王士俊浑然不知。

河东总督的清廉三年

王士俊到任河东总督后,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。

前任留下的积案如山,贪污受贿现象严重,民众苦不堪言。作为新上任的总督,王士俊决心要有所作为。

他首先整顿吏治,对贪污舞弊的官员严惩不贷。

有一次,他发现一个县令收受贿赂,立即将其革职查办,毫不留情。他经常说:"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这是皇上的恩典,不能辜负。"

王士俊生活简朴,从不铺张浪费。他的官邸虽然宽敞,但陈设简单,没有奢侈品。

每天早起晚睡,亲自处理政务,遇到重大案件更是彻夜不眠。即使在生病期间,他也坚持批阅公文,不肯耽误一天的工作。

民间有冤情,他都亲自过问。有一次,一位老农因土地纠纷被地方豪强欺压多年,告状无门。

王士俊得知后,立即派员彻查,最终还了老农公道。这件事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
那位"仆人"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他每月写一份详细报告,通过秘密渠道送到皇帝手中。

报告中详细记录了王士俊的为官作风、处理政务的能力以及与民众的互动。

三年下来,这些报告画像般勾勒出一个清廉正直、勤政爱民的好官形象。

仆人意外请辞

三年过去,王士俊任期即将结束,需要进京述职。

就在这个时候,那位仆人突然向王士俊提出辞职。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王士俊很是意外。

这位仆人跟随他三年,服侍周到,从未出过差错,王士俊对他也很是信任。

面对仆人的请辞,王士俊问起原因,仆人只说家中有事需要处理,语焉不详。

王士俊虽然觉得蹊跷,但也不便多问,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,还给了他一笔丰厚的遣散费

仆人离开后,王士俊心里总觉得不对劲。这么多年来,这个仆人对他的私生活了如指掌,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柄?

他回想这三年来的所作所为,自认问心无愧,不应该有什么把柄落在别人手中。但这种莫名的不安感一直萦绕在他心头。

实际上,这位仆人是被紧急召回京城,为皇帝汇报最后的观察结果。雍正已经决定,是时候揭开这场持续三年的监视游戏了。

震惊的真相

王士俊进京述职,心情忐忑。

作为一个地方高官,进京述职是常规程序,但每一次都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。

他带着满满一箱政绩报告和民情调查,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肯定。

进入皇宫后,他被领到了雍正的御书房。

雍正看起来心情不错,亲切地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和旅途辛苦。接着,皇帝翻阅了他带来的报告,不时点头表示满意。

就在王士俊以为述职即将顺利结束时,雍正突然话锋一转:"王爱卿,你可认识朕宫中的这位侍卫?"

一名身着侍卫服饰的人从屏风后走出。王士俊定睛一看,顿时如遭雷击——这不就是跟随他三年的那位"仆人"吗?

只是现在换了装束,气质也完全不同,威严肃穆,哪还有半点仆人的卑微模样。

雍正见他惊讶的表情,满意地笑了:"不必惊讶,这三年来,他一直在为朕监视你的一举一动。朕派他到你身边,就是要看看你是否真如传言那般清廉正直。"

王士俊顿时冷汗直冒,回想这三年来的所有言行,是否有什么地方得罪了皇上。

雍正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,继续说道:"放心,爱卿。你的表现让朕很满意。这三年来,你勤政爱民,清正廉明,没有辜负朕的期望。"

原来,雍正一直对官员的腐败问题深恶痛绝。他知道,许多官员在京城时一套做派,到了地方又是另一套。

为了考察真实情况,他便设下这个局,派侍卫假扮成仆人,深入观察。而王士俊恰好成了这个计划的对象之一。

乾隆新政下的政治牺牲品

雍正对王士俊的认可,让他在朝中地位更加稳固。随后几年,他继续在河东总督的位置上政绩斐然。
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雍正皇帝突然驾崩,其子弘历继位,是为乾隆皇帝。

新皇登基,朝局大变。乾隆对前朝老臣普遍持怀疑态度,尤其是那些被雍正特别赏识的官员。

王士俊就是其中之一。不久后,朝中有人弹劾他在河东任上有失职之处。

这些指控大多是无中生有,但在新皇帝的默许下,很快就成了铁证。乾隆以"治理不力"为由,将他罢免了河东总督的职务。

王士俊从权力巅峰跌落,被闲置一段时间后,被贬至四川任巡抚,官阶降了好几级。

在四川期间,他依然秉持着清廉作风,努力为百姓办事。但是,乾隆朝的政治氛围已经变了,他这种直来直去的作风反而成了忌讳。

一次,他发现朝廷的某项政策在四川实施会造成民众困难,便直接向皇帝上奏,提出修改建议。

这在乾隆看来是"越职上奏",严重违反了朝廷规矩。乾隆大怒,将他下狱一年。

出狱后,王士俊被彻底革职,沦为平民。

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这位曾经被雍正赞赏有加的清官,在默默无闻中去世。
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
王士俊的故事告诉我们,古代官场就像一场赌博,赌的是皇帝的喜好和朝代的更替。

你可以清廉如水,忠心耿耿,却挡不住政治风向的改变。雍正的信任换来三年的监视,乾隆的怀疑导致一生的落魄。

这不是个例,而是封建社会的常态。看完这个故事,你是不是也感慨:在那个时代,做个好官真是太难了!
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
信息来源:《清史稿·王士俊传》、《雍正帝国治理研究》、《乾隆朝政治变革史》

相关内容

热门资讯

学者从书法风格角度再辩“昆仑石... 关于青海玛多扎陵湖畔的“昆仑石刻”是否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,学界争议仍在持续。 7月11日,《光...
青春华章|如何守好千年农业文化... 暴雨初歇,浙南山区的梯田蒸腾着湿热的水汽。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任美心同学正深陷泥泞,手...
原创 中... 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。——题记 “万国来朝,摩肩接踵”的大唐盛世,尽管已是昔日时光,仿佛依然栩栩如生,...
原创 全... 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关公庙,商家店铺也常供奉关公像,求财保平安。 关羽早已...
原创 北...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社会宛如平民的炼狱,几乎所有的北方政权都以掠夺百姓为生,其中以北魏与后赵为最为典型的...
原创 失... 文 | 稻名泗 编辑 | 稻名泗 古代欧洲矿工肺病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剧与谜团。几千年...
原创 童... 童贯(1054年—1126年),出生于北宋首都汴京(今河南开封),是北宋末年臭名昭著的“六贼”之一,...
原创 慕... 在金庸的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,慕容复一直心心念念要恢复燕国的荣光。然而,慕容复所说的“燕国”并非慕容家...
原创 大... 1911年10月10日,随着轰动一时的武昌起义爆发,辛亥革命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,推翻清王朝的大幕正...
原创 年... 一、魏延为何令人难以理解? 魏延是一个很难被所有人理解的人物,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像他那样的才能和经...
原创 他... 他曾是武皇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,在武皇夺取唐朝政权的征途上,他是那位一直站在前线,勇往直前,竭尽全力的...
原创 刘... 刘邦,一个从草根逆袭成皇帝的传奇人物,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。从一个街头混混,到一统天下的汉高祖...
原创 跟... 1951年2月27日,在共和党人士的强烈推动下,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终于通过。这项修正案的通过,与...
原创 历... 在2013年,俄罗斯的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对两个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,而这两项问题的对象正是前苏联总统...
旧西藏老照片:贵族小姐雍容华贵... 文|云初 编辑|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 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...
原创 赵... 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这句古话常被用来形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武力之强。三国的名将们的战斗力一直是人们...
原创 安... 景云三年(712年),唐睿宗李旦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,李隆基在长安的太极宫登基成为帝王,改元先天。...
原创 鬼... 春秋战国时期,战火纷飞,诸侯争权,各国之间战争不断,百家争鸣。这个动荡的时代里,有一位智者默默隐居于...
原创 岳... 岳飞的死因一直是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。根据《说岳全传》中的描述,这位抗金英雄死于临安大理寺的囚牢中,...
原创 明... 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时,宗亲封爵制度与继承体制必然是一个重要话题。许多人认为,明太祖朱元璋在设计宗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