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自古以来,无论是哪位名将出征,保障自身的粮食供应和切断敌方的粮草补给,始终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略考量。实际上,在面对强敌时,有时并不需要正面交锋,只需切断敌军的粮草,便能实现绝地反击,扭转战局。
然而,历史上却出现过一位皇帝,在败退逃亡之际,大臣们极力建议他烧毁粮草以断敌粮道,但他却执意保留这些粮草,任由叛军利用。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变相地援助敌人吗?是愚昧还是出于过度的仁慈?这一出人意料的决定者,正是鼎鼎大名的唐玄宗李隆基。
李隆基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皇帝。他既是历史上罕见的明君,开创了鼎盛的“开元盛世”,又因其决策失误而成为昏君,亲手引发了安史之乱,导致唐朝从此元气大伤,军阀割据,国家动荡不安。
作为一位明君,李隆基本无意让国家陷入如此困境。问题的根源在于他过度自信于自己的掌控能力。那时的唐朝,为了制衡强大的世家大族,广泛引入游牧民族力量,借以牵制世家势力。
而唐玄宗正擅长这一策略:一方面将军事权力交给游牧民族,另一方面则把政治权力留给世家大族。这两个集团本就针锋相对,李隆基更是故意挑拨离间,使他们之间仇恨加深,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。
他由此得以安心,因为双方互相制衡,都会向他寻求支持,李隆基便能借此玩弄于掌间。然而,这一策略最终失控。当时掌握精锐唐军十五万大军的粟特人安禄山,与宰相杨国忠的矛盾激化,二人针锋相对。
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禀报安禄山意图造反,令安禄山处境危险。安禄山非忠良之臣,趁李隆基疏忽,果断发动叛乱。
这一变故令玄宗大惊失色:安禄山手握的唐军主力让他几乎无力抵抗。随着叛军迅速逼近京城,李隆基终于意识到局势彻底失控,急忙携带后宫嫔妃及大臣仓皇逃离。
但在逃亡前,他们必须处理一个重要问题:京城内存储的大量粮草和珍贵财富该如何处置?
作为唐朝古都,京城积累了丰厚的粮食储备、金银珠宝及各类珍宝。大臣们一致建议焚毁这些物资,以免它们落入叛军之手。
烧毁粮草可以极大削弱安禄山军队的后勤供应,缺粮必将影响军队战斗力,唐军便有机会乘胜追击,迅速击败叛军。尽管大臣们一致主张焚毁,但唐玄宗坚决反对。
他认为,若粮草被焚毁,叛军缺粮后必然向平民百姓抢掠,令无辜百姓陷入水深火热。他身为皇帝,不能做出残害黎民的决策,因此坚持保留粮草。
最终,大臣们无法违抗皇帝旨意,放弃焚毁粮草的计划,将粮食全部留给叛军。此举虽助长了叛军的实力,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京城百姓免遭掠夺。
然而,唐玄宗真的只是为了保护百姓吗?显然并非完全如此。如果他真心想保护百姓,早先就不该玩弄权谋挑拨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,避免引发叛乱。若不制造这场纷争,安禄山的叛军也不会存在,自然无须担心粮食问题。
唐玄宗决定留下粮草及珍宝,除了表面上保护百姓,还有更深层的考量。当时安禄山一族来自物资贫乏的地区,对财富异常贪婪。
李隆基将丰富的粮草、金银珠宝和珍奇异宝留给叛军,必然引发他们内部的争夺和混乱。叛军一旦陷入内部纷争,便难以迅速追击李隆基,从而给他自己争取了逃生和反击的机会。
因此,唐玄宗坚持留下粮草,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划退路,既显示仁义,也隐含深谋远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