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许多影视作品中,李世民的形象往往呈现为正面角色,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则经常被塑造为负面人物,成为争议的焦点。然而,也有一些人认为,李建成远比篡位的李世民更值得尊敬。他们认为,李建成忠诚、勇敢,与通过弑兄篡位登上帝位的李世民相比,其品德更为高尚。那么,真正的李建成究竟是怎样的人呢?
开国太子
李建成(589年—626年),字毗沙门,唐高祖李渊的长子。他出生在隋朝末年,父亲李渊当时担任唐国公,深得隋文帝的信任。隋朝末年,隋炀帝暴政横行,百姓苦不堪言,李渊对隋炀帝的统治心生不满,但他一开始并未有起义之心。毕竟,隋文帝曾对他有过恩惠,他若反叛,便有忘恩负义之嫌。
然而,隋朝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李渊眼见形势危急,隋炀帝的统治也愈加腐朽,内外矛盾逐渐激化,李渊终于决定起义。公元613年,李渊因遭到隋炀帝的猜忌,面临被拘捕的危机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他在亲朋的劝说下决定反隋,展开了自己的计划。
大业十三年(617年),李渊开始与各地豪杰结交,逐步积累势力。虽然这举动容易引起隋炀帝的警觉,但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意图,李渊选择装作不再关心政事,整日沉迷于娱乐活动,以此迷惑隋炀帝。李建成被委派在河东一带发展势力,而李渊则在晋阳秘密起兵。李建成回到父亲身边,与李世民共同协助父亲统军,准备攻占长安。
在这一过程中,李建成与李世民参与了两场重要战役。虽然史书中多次提到李世民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,但李建成的贡献却常被忽略,甚至有时完全不被提及。这一切,或许是李世民日后篡位成为皇帝的伏笔。
618年,隋炀帝被杀,杨侑被迫禅位给李渊。李渊建立了唐朝,成为开国皇帝。作为李渊的长子,李建成自然被立为太子,成为新朝的继承人。
统兵与为人之道
在唐朝建立的初期,李建成展现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。在起义过程中,李建成不仅为自己的军队立下了严格的军法,还非常注重军队的纪律和士兵的道德。李建成所指挥的军队大多是由民间义士组成,训练水平较低,粮草也十分短缺。为了确保军队不掠夺百姓,李建成事先告诫士兵,任何物资必须付费购买,严禁私自抢夺。他的这种做法显示出他对百姓的尊重以及对士兵的严格要求。
作为将领,李建成从不享有任何特权,他的食物、衣物与普通士兵完全相同。如果有食物或酒水,他也会与士兵们共享。李建成非常宽容,对于军队中的误伤和错误判断,他总是宽大处理,不轻易处决无辜。
在攻打西河城时,李建成没有贸然攻城,而是先与城内的百姓沟通,表示自己是来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隋朝统治之下。百姓们纷纷投奔他,只有郡丞高德儒坚持抵抗。最终,西河郡的司法官朱知瑾主动投降,李建成进入西河城后,擒获了高德儒,最后处死了他,而其他无辜百姓则被赦免。
明争暗斗
李建成继承太子之位后,始终未能享受太平日子。唐朝初期,内外矛盾丛生,盗贼横行。武德二年(619年),李渊派李建成去平定司竹盗贼,随后李建成又被任命为蒲州防线的指挥官,以防突厥侵袭。而李世民则被派去平定王世充。两兄弟虽然各自保家卫国,但李世民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立下了许多战功,李渊对他越来越看重。相较之下,李建成的功绩逐渐显得逊色,尤其是在李世民打下的一系列胜仗之后。
武德五年,李建成决定主动出征,以扭转自己在父王心中的地位。他向李渊请求征讨刘黑闼,希望通过战功证明自己。不过,李建成心里明白,他和李世民的势力差距悬殊,李世民的支持者包括许多有能力的将领,如秦琼和尉迟恭,而李建成的支持者则相对较少。此时,他已经感觉到弟弟李世民的威胁。
玄武门之变
李世民并没有放弃篡位的计划。武德九年(626年),李世民通过巧妙的谋划,制造了李建成谋反的谣言,李渊对两兄弟的争斗产生了疑虑,将与事件有关的大臣流放。此时,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而李建成则感到自己的太子位置岌岌可危。
尽管李建成在军力上占据优势,但李世民选择了冒险的一步。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,李世民秘密指挥手下将领秦琼、尉迟恭等人设伏于玄武门。当李建成经过时,李世民发动突袭,将其杀害。李建成未能躲过暗箭,死于非命。
李建成的死引发了东宫的大乱,东宫的卫士和官员见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后,纷纷失去了战斗意志。李世民趁机发动清洗,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一并处决。李渊得知儿子李建成之死后,心如刀割,最终无奈立李世民为太子。
结语
李世民登基后,历史再次上演,然而这一次他自己也亲历了太子之争。李世民此时终于深刻理解了父亲李渊在当时的无奈心情。为了证明自己尊重嫡长子的太子身份,李世民在贞观十六年追赠李建成为皇太子。这一举动,虽然显得有些无奈,但也反映了李世民对父亲和哥哥的情感纠葛。虽然历史已将李建成的形象抹黑,但从史料的细节中,仍能看出李建成具备出色的能力,若他当上皇帝,或许唐朝的盛世会更早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