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文物,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 近期,腾冲文旅推出专题—— “手机里的腾冲文保” ,旨在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,打破传统观展的地域与时间限制,让文物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日常生活,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张文光墓
张文光墓腾越街道东山社区前董库小区闫家塘畔卧牛岗山麓,墓的左侧为张文光母之墓。
墓为屏风式,四柱三碑格局,坐北向南。墓前长3.7米,宽2.16米,高1.9米。正中主墓碑,大理石质,上镌李根源题于右任书“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张君墓”。墓联各张问德书“埋骨此冈真吉壤;揭竿举义想英风”。两侧碑为1984年腾冲县人民政府所立,一为“张文光事迹简介”,一为“重修墓记”。
1923年,李根源与张问德等倡导为其修墓,当时墓仅有一碑一座,基座为一浮雕麒麟石。由于墓地地处偏坡,雨水冲刷,水土流失严重,墓倾斜塌陷,大半埋入土中。1984年进行了修复,将墓改为屏风式。1987年再次进行维修,于墓前增加了挡土墙,修了石级,使墓地有了较宽的平台,方便人们登临凭吊。
张文光(1882-1914年),字少三,腾冲洞山董库人,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,创立自治会,变卖全部家产资助革命。1911年10月27日(农历九月初六)策动腾越起义取得成功,成立滇西军都督府,张被举为都督,一月之内控制保山、凤庆、云龙、永平等地区。昆明重九起义后,省军都督蔡锷委任张为协都督、大理提督。民国二年十二月十九日(1914年1月14日)被刺杀于腾冲硫磺塘,年仅32岁。民国十二年(1923年),李根源和张问德为其造墓并树碑立传。
张文光墓为腾冲辛亥起义提供了实物佐证,是纪念他的重要载体,碑文详细记载了张文光的生平事迹以及墓地的修缮历史,为研究辛亥革命在滇西地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。
1984年5月,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;1987年12月,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1月,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。
△张文光遇难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