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先生对国人深感失望的原因,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目睹了刑场上令人震惊的场面:有人竟然拿着包子去沾刚刚流出的血。对于这些人来说,砍头之后流出的鲜血是温热的,被认为有驱邪祛病的效果,甚至被视作是世间最好的“良药”。看到这样的情景,鲁迅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。然而,很少有人会想,站在刑场上,持刀行刑的刽子手们又会作何感想。
像清朝最后一位著名刽子手邓海山,他一生中砍下了三百多个头颅。尽管身为刽子手,受命执行极为血腥的工作,但他终究没有逃过命运的报应。虽然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清朝残存势力的指使,但无数的鲜血和杀戮最终仍给他带来了灾难。那么,作为一名经历了如此多血腥行刑的刽子手,邓海山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?
邓海山的故事充满了复杂性,虽然有一句话说“干一行爱一行”,但每一个行业中都有其潜在的规矩,破坏了这些规矩,往往会遭到惩罚。尤其是在封建社会,行业中的规矩常常异常复杂和严苛,尤其是对于信奉鬼神的古人来说,破坏规矩后灾祸必定会降临。尽管如此,人心的贪婪却常常压倒了鬼神的威慑。
刽子手这一职业自古便有很多禁忌和规矩。在清朝时期,刽子手的工作有严格的规定,明确要求每一位刽子手在一生中所执行的刑罚人数有限。如果行刑人数超过了这个限定,刽子手便必须“解刀归田”,也就是说,结束自己的行刑生涯。这样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刽子手自身的安全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刽子手从中谋取不正当的利益。然而,到了晚清末年,朝政已经摇摇欲坠,这些规矩早已名存实亡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邓海山开始了他的刽子手生涯。他从事这一职业时,工作小心谨慎,从不拖泥带水。在他任职期间,他尽可能地捞取利益,年轻时的生活过得相当潇洒。邓海山之所以如此行事,主要是因为他出生在贫困家庭,家中长辈因病去世,无法得到有效救治,这使得他早早立下誓言,绝不再重蹈覆辙。
然而,刽子手这一职位本身是专责于执行死刑的,那这些“油水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这和当时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。晚清时期,许多死刑犯的罪行是“冤屈”的,或是替罪羊,或是被误判致死。老百姓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,往往只能通过刽子手来为自己或亲人争取一丝“解脱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刽子手使用的刀具锋利程度,往往与犯人家属支付的银两多少成正比。
作为一名知名的刽子手,邓海山在这一行的经验极其丰富,邻里对他的能力也十分认可。每当有亲人被判死刑,很多人便会私下找他,希望他能“快刀斩乱麻”。邓海山因而也逐渐陷入了金钱的漩涡。若是家属给的银两足够,他便会将刀具磨得更加锋利;若家属的银两不足,他也不会太过用力,磨刀时显得有些敷衍。
在那些年里,邓海山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。他依靠着朝廷提供的固定薪水以及来自死刑犯家属的贿赂,生活得相当滋润。直到西洋的火枪和大炮传入中国,邓海山的好日子才开始走到尽头。曾经凭借锋利的刀具执行刑罚的他,面对逐渐普及的枪刑,根本不懂如何使用这些新式武器,更重要的是,他的身份并没有资格使用这些对清朝而言极为重要的火枪。
随着西方的火器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刀刑,邓海山不仅失去了谋生的手段,甚至连自己以往积累的财富也逐渐消耗殆尽。由于年轻时只顾享乐,他积攒下来的财富并不多,再加上他的刽子手身份,很多女人对他只是给予一夜风流,而不会愿意和他共度余生。
邓海山曾想过重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,但他作为一个曾经的刽子手,除了行刑,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。更重要的是,即使他具备其他技能,社会也不会接受他这样的人,因为他身上带着深重的“杀伐之罪”,古人仍信奉鬼神之说,很多人都害怕和他接触,生怕沾上因果。最终,邓海山在财富耗尽后,落得四处乞讨、食不果腹的下场。
从晚清社会动荡的背景来看,邓海山的遭遇其实并不意外。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,严格来说,他并没有选择。但遗憾的是,他未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,最终走向了如此悲惨的结局。这与《骆驼祥子》中的主人公祥子有些相似,祥子在社会的逼迫下,最终也沦为城市的“垃圾”,只剩下苟延残喘的生命,令人唏嘘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