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初的著名将领常遇春,以其雄伟的身躯和坚定果敢的性格,深得战士们的敬佩。作为一位历经千锤百炼的名将,他指挥着十万精锐,纵横疆场,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,得到了“常十万”的美誉。朱元璋能够建立起稳固的明朝政权,常遇春可谓功不可没。然而,这位刀枪不入、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雄,在家庭中却是个“耙耳朵”。倒不是因为他怕妻子,而是因为他的夫人蓝氏性格非常强势,几乎成为了家中的主导。
《龙兴慈记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: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后,照顾老兄弟们的生活,特别关心常遇春的家庭。得知常遇春没有子嗣,朱元璋便赏赐给他两个美丽的宫女,以便让常遇春的家族香火得以延续。这两个宫女聪明机灵,且在入府之前就已经听说常夫人是个强势的“母老虎”。因此,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距离,生怕大夫人会因嫉妒而生气。
有一日清晨,常遇春照常起床洗漱,一名宫女端着洗脸水伺候他。常遇春看到宫女那双洁白如玉、纤细修长的手,不禁夸道:“好漂亮的手啊。”他心中或许也有一丝触摸的冲动,但一想到自己那位彪悍的妻子,常遇春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,只能匆匆赶去上朝。
然而,到了晚上,常遇春回到家中,看到大夫人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。他心中不禁感到一阵疑惑:今天难道是某个节日?夫人为什么突然准备礼物?常遇春心里涌上几分感动与惊讶,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盒。当他掀开盒子的一刻,差点没被吓到昏过去。原来,早晨为他捧洗脸水的那双素手,现在正血淋淋地摆在木盒里,仿佛在告诫他些什么。
这件事深深震撼了常遇春的内心,他从此心神不宁,时常处于恍惚状态,甚至在朝堂上也难以集中注意力。一次,朝中同僚在向朱元璋叩拜时,常遇春像一块木头一样愣在了原地。大家都已经站起身来,他才迟疑地拜倒在地。朱元璋细心察觉到常遇春的异常,便问道:“爱卿为何心神恍惚?不像你平日的样子,难道是打算刺杀朕?”
常遇春被吓得一阵慌乱,急忙跪地解释,说出了家中的事情。听完他的述说,朱元璋哈哈大笑,安慰他说:“你不用太在意,朕宫中有许多宫女,若你需要,我可以再赐你几个。今晚,我陪你喝酒,压压惊。”
当天夜里,常遇春留在了宫中,与朱元璋共饮。酒过三巡,太监端上了一大碗汤,朱元璋将汤推到常遇春面前,笑着说道:“喝吧,这碗汤叫做‘妒妇汤’,味道特别鲜美。”常遇春心情低落,心不在焉,只听见朱元璋说了一个什么“杜甫汤”,没有听明白汤里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。随即,他几口喝下,觉得汤的味道确实非常鲜美,不由得称赞起来。
喝了几杯酒,常遇春的情绪终于有所缓解,告辞离开皇宫后,他一路哼着小曲回家。然而,半路上,他见到几位同僚正拎着包袱,心生好奇,便问:“你们手中装的是什么?”同僚答道:“这是圣上赐的肉,你怎么没领到?”常遇春这才注意到包袱上贴着一张字条,上面写着“悍妇之肉”,这让他心中疑惑重重。是什么肉,居然如此特别?
直到那天晚上,常遇春回到家,照常向夫人请安,报告今日情况:“夫人,今天圣上请我喝了酒。”他一遍遍地说着,但却没有见到夫人出来应答。他满屋寻找,也不见蓝夫人的身影。这时,家中的仆人急匆匆跑来,哭喊着跪下:“老爷!夫人她被皇上抓走了!”
原来,朱元璋在安排常遇春喝酒的同时,早已派人去常府捉拿蓝夫人。侍卫们冲入常府,将蓝夫人绑至厨房,残忍地将她一分为二,一部分做成了“妒妇汤”,其余的肉则赏赐给了大臣们。常遇春这才意识到,原来他在宫中喝的“妒妇汤”,竟是由自己的妻子做成的。
震惊与悔恼交织,常遇春一边呕吐一边泪如雨下,这一连串的打击几乎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。从那以后,他变得神情恍惚,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癫痫,未满四十岁便去世了。表面上看,朱元璋似乎是在为朋友解决家庭问题,但仔细一想,这也可能是他刻意为之的阴谋,想要彻底摆脱常遇春的“妒妇”困扰。
至于《龙兴慈记》中记载的这一段故事是否真实,有待商榷。史书《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》中明确指出,常遇春有三个儿子,而《龙兴慈记》却称他没有子嗣。正史中提到,常遇春的长子常茂、次子常升、三子常森,都是朱元璋所赐的名字;此外,他还有三个女儿,其中长女被许配给皇太子朱标。而《龙兴慈记》一书的作者,正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学者,这本书更多的是基于民间流传的故事,因此其中的许多内容并未经过严谨的考证,真伪难以辨认。更何况,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在朝中地位显赫,朱元璋怎么可能冒着得罪大臣的风险,做出如此残忍之事?
综上所述,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