庞涓对孙膑实施了极其残酷的刑罚,不仅割去了孙膑的双足,还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丑陋的字迹,几乎将孙膑的身体和精神都摧残殆尽。然而,庞涓却未能预料到孙膑的逆袭。在齐国,孙膑得到了重用,最终成功反击庞涓,完成了一场令人称道的复仇。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:“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”,如果庞涓当时选择彻底杀死孙膑,或许孙膑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。但问题是,庞涓为何没有果断地结束孙膑的生命,避免后患呢?
关于庞涓为何不杀孙膑的原因,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猜测,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:孙膑可能拥有一本祖传的《孙子兵法》,或是从鬼谷子那里得到了某本兵书,庞涓想要得到这本书,因此选择没有杀死孙膑。然而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记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,他提到的是“欲隐勿见”这四个字。然而,由于时代变迁,许多人未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,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读。
“隐”字,本来是指将某些东西隐藏起来。根据字形来看,左边的“耳”旁加上“山坡”的象形,意味着将一些东西藏匿不显。因此,“欲隐勿见”的字面意思似乎是要把孙膑藏起来,避免让他被别人见到或让他见到别人。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。即使孙膑的双足被砍掉,他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动,自由与齐国使者接触,这就表明“欲隐勿见”并非字面上的简单隐藏。
上世纪的考古发现,诸如“云梦睡虎地秦简”、“张家山汉简”和“里耶秦简”等文献中,提到了“隐官”这一身份,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“欲隐勿见”的真正含义。“隐官”并不是指隐藏的官员,而是指那些曾经遭受过肉刑,身体受损,但刑期已满、得以释放的特殊群体。虽然他们得到了恢复自由的待遇,但依然受到社会的歧视,生活条件远不如普通的自由民。历史上甚至有如赵高这类隐官之子,最终也影响了朝政。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是为汉代人所作,使用了当时汉人的习惯表达方式。因此,在理解孙膑的命运时,我们或许可以将他视作一种“隐官”的身份。虽然魏国是否存在“隐官”制度尚无确凿证据,但司马迁显然理解孙膑的遭遇,认为他类似于这一群体,身上带有社会的耻辱印记。
在春秋战国时期,身体有缺陷的人遭遇的歧视比今天更为严重。以叔梁纥为例,孔子的父亲,在生了九个女儿后仍未能继承家业,因为他的小儿子孟皮有足疾,无法继承。最终,叔梁纥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了孔子,才有了继承人。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左传》和《公羊传》中就有对身体不健全者无法继承家产的记载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身体残缺的深刻歧视。显然,对于像孙膑这样曾遭受肉刑并且身体严重受损的人来说,他几乎无法再获得出头之日。
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,尤其是权力阶层对血统和家族背景的重视远远超过个人才华。庞涓作为一位权力高位的将军,根本不会认为一个残疾且身份卑微的孙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因此,庞涓很可能认为孙膑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存在,尽管孙膑的复仇之路最终改变了这一切。
齐威王的改革为孙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。在战国末期,列国的竞争愈加激烈,人才的使用开始受到更大重视。魏国的李悝和其他列国也逐渐认识到,战争的胜负与能否使用合适的人才密切相关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有才之人都会受到重用,社会地位和血统仍然是衡量是否能被重用的重要标准。
以秦国为例,韩非子对秦国的高官姚贾提出讥讽,认为姚贾出身低微、背景贫寒,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。这反映了当时中原列国普遍存在的身份歧视。相比之下,齐国却是一个少数不拘一格、任人唯贤的例外。齐威王重视人才,尤其对那些平民出身或曾受刑法处罚的人更是宽容,这为孙膑创造了机会。
孙膑之所以最终能够逆袭,与齐威王的用人政策密切相关。齐威王不仅重用了像邹忌这样的平民出身人才,还特别重用过像淳于髡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。淳于髡虽然曾遭受刑罚,并且外貌丑陋,但在齐国依然得到了重用,这一举动在当时极为少见。因此,齐国使者在接触孙膑后,才发现他非同一般的才华,并把他推荐回齐国。这也表明孙膑能够顺利回到齐国,绝非偶然,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明智选择。
齐威王在任命孙膑时,特意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军师的位置,完全不同于庞涓的传统军官职务。这一职位意味着孙膑可以发挥出他非凡的智慧,而不仅仅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受刑者。庞涓的失算在于,他未能预见到孙膑有可能重新获得机会,甚至凭借自己的才智反败为胜。
回顾整个历史,庞涓未杀孙膑,虽在当时看来可能并无大碍,但却为孙膑创造了复仇的可能。这种未能彻底斩草除根的错误,成为庞涓一生中最大的败笔。正因如此,历史上关于“斩草除根”的警示才逐渐深入人心,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