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3月,冬季攻势结束后,东野部队正式成立了第五纵队、第十一纵队和第十二纵队。其中,第五纵队的成立尤为引人注目,不仅因为它的编号,更因为这号编号在众多野战军中显得异常罕见。许多不熟悉历史的人或许无法理解为什么“第五纵队”一名会如此特别,因为在西野和中野中都未见这一番号,而华野同样缺少编号5的纵队。只有东野在这个方面独树一帜,且它也是在十二个纵队中最后组建的一个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其他野战军对“五纵”如此“避而远之”呢?实际上,许多人都归因于其不太光彩的国际声誉,导致各个战队在编排时都不愿意使用这个编号。但是,东野却勇敢地填补了这一空白,使得其显得格外特别。纵队成立以后,万毅担任了司令,刘兴元则是政委,直属下辖三个独立师,其中包括13师、14师和15师,这几个师的成立都是对独立师的改编。13师由徐国夫领导,14师由彭龙飞担任师长,15师的指挥官为王振祥。
这三支师中的13师是当之无愧的主力,徐国夫在此前曾担任第三纵队第九师的师长。在经历了秋季和冬季攻势之后,因肺炎和其他病症的困扰而不得已入院休养。尽管在住院期间,外界都在热议第五纵队的成立,而他却对此并不在意,内心认为这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,他只希望在恢复健康后能返回第九师。然而,在他住院一个月后,3纵的副政委唐凯上前探望并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,徐国夫被调往第五纵队担任13师的师长。这令他颇感意外,心中疑惑不已,心想自己怎么忽然之间就成了五纵的一名师长。
徐国夫对于调动原因感到诧异,询问具体情况。唐凯告诉他,东部总指挥部针对第五纵队刚成立不久的情况,明确指示各纵队齐心协力支持,因此他和唐凯的调动都是为了这一目的。实际上,韩先楚司令对于徐国夫调离并不乐意,他曾向东总提出申请但未获批准。尽管注重感情的徐国夫对老部队情有独钟,敢与生死之交无法割舍,身为军人的他明白命令不可违抗,再多的留恋也要服从安排。
抵达第五纵队司令部后,政委刘兴元开玩笑说道:“听说你并不太情愿调来我们这里,是真的吗?”他继续笑着补充,“其实你要知道,这个五纵可不是那个国际上臭名昭著的纵队,有人想加入我们还不一定愿意呢。若不是因为你的战斗能力出众,想必我们还不一定能请到你。”此话引来一阵愉快的哈哈大笑,气氛轻松了许多。
实际上,虽然第五纵队的成立没有亏待徐国夫,但让他指挥的13师确实是这支纵队的主力,虽无法与一些老牌主力相比,但也是纵队中最强的部队。尽管如此,第五纵队在战斗力上并不算特别强大,因其实力大多来自于地方独立师的升级,缺乏对大规模、硬仗的实战经验。因此,在随后的战斗中,第五纵队所承担的任务相对较轻。例如,在辽沈战役中,他们并未参与锦州的坚守任务,也没有负责塔山或黑山、大虎山的防卫,而是主要作为配合部队进行阻击。
在辽西会战的过程中,虽然部队表现得不错,但也遭到了一些批评。纵队的指挥总部批评了徐国夫,指责他在没有请示纵队的情况下便自行行动,认为他在目中无人,未能尊重上级。事实上,总部此次越级下达命令,令指挥官们感到不满,认为应请示纵队才是正理。然而,徐国夫认为若不急于行动,哪里会发生越级指挥的情况?他担心,一旦请示纵队,时间就来不及,因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。
直至1949年,平津战役结束后,部队向中南方向发展,抵达湖南之际,40军的军长和政委要求他回去担任119师的师长。在韩先楚和罗舜初的多次报告与陈述理由后,他终于回到了曾服务过的老部队,尽管心中无法完全高兴,但五纵在一年中的战斗经历仍然令他对老部队念念不忘。
之后,他参与了衡宝战役,成功围歼了白崇禧的第七军,并与丁盛的部队共同获得了总部的表彰。他还向南方调动,参与海南岛的战斗,可以说,他的战斗经历是从天涯打到了海角,仿佛从未停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