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介石的“五虎上将”,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。五虎上将分别是陈诚(“干将”)、顾祝同(“忠将”)、刘峙(“福将”)、蒋鼎文(“飞将”)以及卫立煌(“虎将”)。这五位将领各具特色,英勇善战,在蒋介石的军阀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后来都获得了很高的官职,甚至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,他们仍然频繁受到重用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在解放战争后,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,四人选择逃往台湾,而唯一的例外——卫立煌,竟然留在了大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1924年,黄埔军校的创立标志着蒋介石权力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蒋介石当时担任了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,这为他日后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一时期,蒋介石信任的五位将领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支持者。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指点下,成功培养出了这一批精锐的军事将领,五虎上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随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战局的恶化,蒋介石在1949年率领残部败退台湾。而在五虎上将中,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逐一了解这五位人物的不同命运。
第一位,“干将”陈诚。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,之后与蒋介石结识,成为蒋的得力助手。在黄埔军校成立后,他被任命为炮兵科教官,开始了与蒋介石的深厚合作。在北伐战争、蒋桂战争以及中原大战等关键战役中,陈诚屡次为蒋介石立下战功,最终晋升为参谋总长。在国民党内部,有一句话广为流传:“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”,其中“中正”是蒋介石的名字,“辞修”是陈诚的字,这句话意味着蒋介石离不开陈诚的帮助,足见陈诚在蒋介石心中的重要地位。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,陈诚随蒋介石逃往台湾,并开始进行台湾的土地改革工作。凭借自己在蒋介石心中的重要地位,陈诚成为了台湾仅次于蒋介石的“二号人物”。
第二位,“忠将”顾祝同。顾祝同与陈诚一样,都毕业于保定军校,只不过顾祝同比陈诚年纪稍轻,是蒋介石的小师弟。两人在1922年通过粤军许崇智部结识,当时蒋介石担任许崇智的参谋长。在蒋介石的推荐下,顾祝同逐步走上了军职之路,从上尉副官到军事教导队区队长,最终成为蒋的得力干将。顾祝同一直对蒋介石心存感激,忠诚不二,因此也在蒋介石的提携下获得了许多机会。1949年,顾祝同跟随蒋介石先是逃往台湾,但随后却返回大陆,在西南地区进行顽强抵抗。1950年,他再次逃回台湾,并获得了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的荣誉及“国防会议秘书长”的职位。
第三位,“福将”刘峙。刘峙从蒋介石建立黄埔军校时便成为了他的部下,担任战术教官。尤其是在北伐战争中,刘峙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他被称为“福将”,并非仅仅因为其在战场上的成功,更因为他总能在蒋介石陷入困境时,帮助其度过难关。可是,在淮海战役中,刘峙遭遇了重大失败,不仅败给了敌军,还导致了蒋介石的80万精锐部队的损失。由于此次失败,刘峙未能随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,而是带着多年积攒的财富去了印尼,成为了富裕的商人。然而,人生的变幻无常,刘峙在印尼遭遇了盗匪的抢劫,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财富。生活陷入困境后,他于1954年再次逃往台湾,尽管蒋介石给予了他虚职,但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。
第四位,“飞将”蒋鼎文。蒋鼎文出生于浙江,毕业于陆军讲武堂。与蒋介石没有深厚的渊源,直到1924年他才因个人表现出色,被蒋介石选中担任黄埔军校的学生队“小队长”。凭借与蒋介石相似的作息时间,两人逐渐建立了联系。蒋鼎文行事果敢,战场上快速机动,曾被称为“飞将”。然而,在抗日战争期间,蒋鼎文因腐败问题声名狼藉,尤其是在豫湘桂战役中,他指挥的部队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崩溃,导致大面积失地。他无法逃避责任,最终选择辞去军职。之后,他逃亡台湾,但因其犯错过多,再也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用,仅被授予“顾问”一职,形同虚设。
第五位,“虎将”卫立煌。卫立煌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一位,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,还被视为蒋介石最能打的将领。然而,卫立煌对内战充满厌恶。在内战爆发后,他故意出国考察,远离了战场。1948年,他被蒋介石派往东北作战,但在辽沈战役后,卫立煌避居香港,决心远离内战的漩涡。1949年,他回到大陆并受到了热烈欢迎,随后他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,还接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。直到1960年,卫立煌在北京去世,享年63岁。相比其他逃往台湾的将领,卫立煌选择留在大陆,成为了人民的英雄,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仍众说纷纭。
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,四人逃往台湾,唯独卫立煌选择了留在大陆。对这一现象,你有何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见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