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崇伯鲧治水:4000年风雨抹不去孤独英雄的千秋伟业,后世都学鲧堤
迪丽瓦拉
2025-09-24 11:05:37
0

改写文章:

文 | 碧水青山

在帝尧的时代,天地变幻,山川震动,洪水汹涌而来,几乎吞噬了整个大地。四岳这一群德高望重的贤者,力荐大禹的父亲——鲧,担任治理天下洪水的重任。鲧,封号崇伯侯,居住在中岳嵩山一带,世人因此称之为“崇伯鲧”。

尽管四千年的风风雨雨,未能摧毁黄河流域的“鲧堤”的坚固,四千年的沧桑岁月,也无法抹去崇伯鲧治水的伟大功勋。

然而,崇伯鲧的治水并未成功。失败的原因,并非技术上的缺陷,而是尧朝复杂的政治斗争。每个时代,像鲧这样的技术专家,如果卷入了利益的争斗,最终往往都成了牺牲品,甚至成了背负责任的“替罪羊”。这一点,崇伯鲧并未能幸免。

本文讲述了崇伯鲧治水的背景,分析了尧朝内政斗争的跌宕起伏,及其治水失败的深层原因。

公元前2296年,虽然鲧被一致推荐担任治水大任,但尧帝却否决了这一提议,理由是鲧个性刚烈,过于傲慢且言辞直白,容易得罪人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提到,鲧的性格不好,言辞冒犯得罪了许多人。随后,有人提出了共工的名字,但尧帝仍然拒绝了他。最终,四岳再次推荐鲧。

当时的鲧,才智卓绝,无人能出其右,因此,他成了治理水患的最佳人选。尧帝无奈,只好同意,让鲧承担治水的重任。

两千年后的屈原的姐姐,也认同尧帝对鲧的评价。她深知弟弟屈原直言不讳的性格有时会招致祸端,便多次劝告屈原:“像你这样倔强且直率的性格,如果不加以改正,迟早会吃大亏的。”

屈原的姐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。当年,崇伯鲧正是因为直言不讳、性格刚烈,才导致了自己未能完成伟大使命,最终死于荒山野岭(《楚辞·离骚》:“鲧婞直以亡身兮,终然夭乎羽之野”)。

尧帝与屈原的姐姐都认为鲧的性格有问题,言辞容易得罪人。那么,鲧的言辞究竟有多冲击力呢?

崇伯鲧刚上任时,便因一句话得罪了高层。根据东汉《吴越春秋》的记载,鲧说:“帝之遭天灾,厥黎及康。乃筑城造郭,以为国固。”他的意思是,当前最迫切的任务,并不是治理洪水,而是修筑城池,确保领导的安全。“我认为,要修筑两道城墙来抵挡水患,才可以万无一失,确保帝尧安然无恙。”

从表面来看,鲧的言辞似乎并无不妥。他的观点合理,目的是确保领导人安危,从而稳定整个国家。但仔细思考,会发现其中两点致命错误:

第一点,问题不在于能否这样做,而在于不能这么说。鲧的话无意中传递出,治水的真正目标是为了保护帝尧一人,而其他百姓只是附带的“受益者”。这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:难道治理洪水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一位天子,而不是为了天下苍生吗?

第二点,他竟然敢说“帝之遭天灾”,这简直是对天子的严重冒犯。帝尧乃天命所授的君主,怎么可能因天灾而受难?如果他说天子遭天灾,那不就是暗示天子无德、无能,受到天谴了吗?这一点的影响,远远超过了他想要保护帝尧的初衷。

鲧的直言,虽然表面上为治水出谋划策,实际上却在无意中把自己置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。这种政治上的失误,注定让他难以脱身。

崇伯鲧的最大贡献是在黄河流域的治水工作,虽然后人普遍将治理黄河和长江的功劳归于大禹,但先秦文献却给出了不同的记载。《禹贡》中提到:“既修太原,至于岳阳。”意思是大禹在短短的时间内,解决了黄河流域的太原洪水,随即赶往长江流域的岳阳。后人普遍认为,这段话其实是在肯定鲧的功绩,认为大禹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治水任务,是因为他父亲鲧在黄河流域的努力为他铺设了基础。

商朝和周朝虽然没有单独为鲧举行祭祀,但他的功绩仍然被传颂。《左传》也证实了三代天子都祭祀鲧的事实。《左传·昭公》提到,鲧被流放到羽山后,灵魂变成了黄熊,往来于羽山的深渊,这也是历代天子夏季祭祀崇伯鲧的原因之一。

尽管鲧的贡献被世人铭记,但他并未能避免历史的讽刺。在治水过程中,他的不当行为激起了三苗氏的强烈反感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述了鲧“窃帝之息壤”,意思是鲧在治水过程中擅自采取措施,破坏了三苗人赖以生存的土地。由于他的盲目行动,江河泛滥成灾,民众的生活困苦,甚至曾影响了他们的神山和祖庙。

三苗人的不满最终酿成了叛乱,这一切,也未能逃脱尧帝的惩罚。尧帝通过新闻发布会迅速撇清责任,表示这件事并非自己所指示。尧帝将这场灾难归咎于鲧的失职,并将其流放至羽山。

事实上,鲧治水失败的真正原因,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误,更在于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与失败。作为一个技术型专家,鲧并未能看清复杂的权力斗争,也未能在错综复杂的朝廷中找到合适的立足点。

历史的潮流最终决定了鲧的命运。他最终因治水失败、引发叛乱,被流放至羽山,后被杀害。尧帝的“清除异己”策略,也在后期得到了体现。最终,鲧的悲剧成为了尧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。

即便如此,崇伯鲧依旧为黄河流域留下了深刻的水利遗迹。直到宋代,“鲧堤”仍屹立不倒,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典范。然而,这个历史遗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,反而被一些政客用来作政治工具,指责鲧“筑堤无功”。这让人深感讽刺。

崇伯鲧的历史功绩,虽然在尧舜时期未能得到正视,但却通过后人的传承与努力,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永恒财富。他的治水事业,跨越了数千年,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资讯

原创 中... 馊主意一:北齐高玮中反间计杀斛律光 提到北齐的名将,许多人都会想到英勇威武的兰陵王。然而,北齐的军...
原创 华... 220年12月,曹丕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受禅仪式,正式登基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。与此同步,他对朝廷官制进...
佳木斯市郊区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宣...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传承红色基因,近日,佳木斯市郊区平安乡围绕“铭...
原创 关... 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孙权曾派遣使者向关羽提亲,意图让他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。然而,关羽却毫不犹豫地回绝了...
【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】尚洪涛:... 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 编者按 在三秦大地的西北,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城市——长武。这里是周文王先祖生活...
原创 王...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,权力博弈往往充满着千变万化的微妙关系,常常一语不慎,就可能引发危机;...
原创 同... 变法同样为国家带来富强,为什么历史上却只有商鞅被铭记,而李悝则少有人提及? 如果我们对比商鞅和李悝在...
家传民国瑰宝:中华民国三年袁大... 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静谧小镇上,周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 —— 一枚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...
原创 他... 1969年10月,上级正式向张逸民发出任命通知,指派他担任海军舟山基地的政治委员。这一消息通过电报传...
原创 日... 1945年秋,沈阳火车站成了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。成千上万的日侨难民慌张地涌向站台,神情惊恐,焦虑四溢...
跨越85年的思念:为抗战烈士李...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 近日,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迎来了...
秦兵马俑上发现100多枚工匠指... 7月25日,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:近年来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人员借助科技手段,在出土的陶俑身上发...
原创 周... 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,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国家。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,而它的...
丝路真奇妙|原来“天下第一雄关... 嘉峪关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是明长城的最西界。它的修建源于明朝初年的一场远征,当时,建立明朝的朱元...
原创 如... 历史上类似吴三桂的角色并不少见。就在他所处的时代,英国的议会军也打开了国门,允许苏格兰人南下,这与英...
红色故事绘--每日荐读《求索—... 红色故事绘—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、以史明志、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。 学好“四史”,永葆初心、永担使命。 ...
原创 4... “皇上驾崩了!”1398年,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,应天府(今南京)皇宫内,传来一声尖锐且带着几分凄凉的...
原创 左... 道光年间出现的人才中,陶文毅当属首屈一指。 ——张之洞等人评述 清朝晚期,湘军声名远扬,其主要领导...
原创 秦... 我是棠棣,一位痴迷于历史的爱好者。欢迎大家关注我,一起畅谈古今,纵横天下大势。作为一名君子,我一生所...
原创 周... 东吴的名将周瑜在临终时曾深情地告诫孙权:“此人不除,东吴必危。”这番话不仅透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