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文章:
文 | 碧水青山
在帝尧的时代,天地变幻,山川震动,洪水汹涌而来,几乎吞噬了整个大地。四岳这一群德高望重的贤者,力荐大禹的父亲——鲧,担任治理天下洪水的重任。鲧,封号崇伯侯,居住在中岳嵩山一带,世人因此称之为“崇伯鲧”。
尽管四千年的风风雨雨,未能摧毁黄河流域的“鲧堤”的坚固,四千年的沧桑岁月,也无法抹去崇伯鲧治水的伟大功勋。
然而,崇伯鲧的治水并未成功。失败的原因,并非技术上的缺陷,而是尧朝复杂的政治斗争。每个时代,像鲧这样的技术专家,如果卷入了利益的争斗,最终往往都成了牺牲品,甚至成了背负责任的“替罪羊”。这一点,崇伯鲧并未能幸免。
本文讲述了崇伯鲧治水的背景,分析了尧朝内政斗争的跌宕起伏,及其治水失败的深层原因。
公元前2296年,虽然鲧被一致推荐担任治水大任,但尧帝却否决了这一提议,理由是鲧个性刚烈,过于傲慢且言辞直白,容易得罪人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提到,鲧的性格不好,言辞冒犯得罪了许多人。随后,有人提出了共工的名字,但尧帝仍然拒绝了他。最终,四岳再次推荐鲧。
当时的鲧,才智卓绝,无人能出其右,因此,他成了治理水患的最佳人选。尧帝无奈,只好同意,让鲧承担治水的重任。
两千年后的屈原的姐姐,也认同尧帝对鲧的评价。她深知弟弟屈原直言不讳的性格有时会招致祸端,便多次劝告屈原:“像你这样倔强且直率的性格,如果不加以改正,迟早会吃大亏的。”
屈原的姐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。当年,崇伯鲧正是因为直言不讳、性格刚烈,才导致了自己未能完成伟大使命,最终死于荒山野岭(《楚辞·离骚》:“鲧婞直以亡身兮,终然夭乎羽之野”)。
尧帝与屈原的姐姐都认为鲧的性格有问题,言辞容易得罪人。那么,鲧的言辞究竟有多冲击力呢?
崇伯鲧刚上任时,便因一句话得罪了高层。根据东汉《吴越春秋》的记载,鲧说:“帝之遭天灾,厥黎及康。乃筑城造郭,以为国固。”他的意思是,当前最迫切的任务,并不是治理洪水,而是修筑城池,确保领导的安全。“我认为,要修筑两道城墙来抵挡水患,才可以万无一失,确保帝尧安然无恙。”
从表面来看,鲧的言辞似乎并无不妥。他的观点合理,目的是确保领导人安危,从而稳定整个国家。但仔细思考,会发现其中两点致命错误:
第一点,问题不在于能否这样做,而在于不能这么说。鲧的话无意中传递出,治水的真正目标是为了保护帝尧一人,而其他百姓只是附带的“受益者”。这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:难道治理洪水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一位天子,而不是为了天下苍生吗?
第二点,他竟然敢说“帝之遭天灾”,这简直是对天子的严重冒犯。帝尧乃天命所授的君主,怎么可能因天灾而受难?如果他说天子遭天灾,那不就是暗示天子无德、无能,受到天谴了吗?这一点的影响,远远超过了他想要保护帝尧的初衷。
鲧的直言,虽然表面上为治水出谋划策,实际上却在无意中把自己置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。这种政治上的失误,注定让他难以脱身。
崇伯鲧的最大贡献是在黄河流域的治水工作,虽然后人普遍将治理黄河和长江的功劳归于大禹,但先秦文献却给出了不同的记载。《禹贡》中提到:“既修太原,至于岳阳。”意思是大禹在短短的时间内,解决了黄河流域的太原洪水,随即赶往长江流域的岳阳。后人普遍认为,这段话其实是在肯定鲧的功绩,认为大禹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治水任务,是因为他父亲鲧在黄河流域的努力为他铺设了基础。
商朝和周朝虽然没有单独为鲧举行祭祀,但他的功绩仍然被传颂。《左传》也证实了三代天子都祭祀鲧的事实。《左传·昭公》提到,鲧被流放到羽山后,灵魂变成了黄熊,往来于羽山的深渊,这也是历代天子夏季祭祀崇伯鲧的原因之一。
尽管鲧的贡献被世人铭记,但他并未能避免历史的讽刺。在治水过程中,他的不当行为激起了三苗氏的强烈反感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述了鲧“窃帝之息壤”,意思是鲧在治水过程中擅自采取措施,破坏了三苗人赖以生存的土地。由于他的盲目行动,江河泛滥成灾,民众的生活困苦,甚至曾影响了他们的神山和祖庙。
三苗人的不满最终酿成了叛乱,这一切,也未能逃脱尧帝的惩罚。尧帝通过新闻发布会迅速撇清责任,表示这件事并非自己所指示。尧帝将这场灾难归咎于鲧的失职,并将其流放至羽山。
事实上,鲧治水失败的真正原因,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误,更在于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与失败。作为一个技术型专家,鲧并未能看清复杂的权力斗争,也未能在错综复杂的朝廷中找到合适的立足点。
历史的潮流最终决定了鲧的命运。他最终因治水失败、引发叛乱,被流放至羽山,后被杀害。尧帝的“清除异己”策略,也在后期得到了体现。最终,鲧的悲剧成为了尧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。
即便如此,崇伯鲧依旧为黄河流域留下了深刻的水利遗迹。直到宋代,“鲧堤”仍屹立不倒,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典范。然而,这个历史遗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,反而被一些政客用来作政治工具,指责鲧“筑堤无功”。这让人深感讽刺。
崇伯鲧的历史功绩,虽然在尧舜时期未能得到正视,但却通过后人的传承与努力,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永恒财富。他的治水事业,跨越了数千年,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。
下一篇:2018血渭一号墓有新进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