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
编者按
在三秦大地的西北,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城市——长武。这里是周文王先祖生活过的主要区域、是先周豳国的都城、是周礼的发源地。这里每一座山川、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见证着这座小城的成长与蜕变。如今,长武正以蓬勃姿态焕发新的活力,处处都洋溢着长武人民对这座小城的幸福感受,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。长武发布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【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】专栏,旨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、一张张精美的照片、一段段精彩的视频,全面展示长武独特的历史韵味、文化传承和自然风光,探寻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温暖与美好,品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幸福味道。
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,无数鹑觚儿女怀揣热忱走出乡关,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深耕文化、传播文明,用才华与坚守书写着属于长武的精神篇章。本栏目对在外长武籍文化名人进行集中宣传,让人民群众看见长武的文化根脉与精神传承!
尚洪涛,男,长武县丁家镇五里铺村人。现任西安晚报专职摄影记者。新闻摄影作品获中国新闻奖、陕西新闻奖、西安新闻奖等。出版《微观西安》《图说秦腔》等书籍。
在西安晚报的摄影工作室里,尚洪涛正俯身整理一沓老照片。相纸边缘泛着岁月的黄,却掩不住镜头里的鲜活——有藏北草原的经幡在风里翻卷,有秦腔老艺人的水袖刚扬起半寸,有茶馆里的说书人醒木一拍震落茶盏……这些定格的光影,是他用二十余年光阴丈量山河、记录烟火的“文化日记”。
尚洪涛以前是中专语文老师,1997年,他转型成为西安晚报专职摄影记者。从重大活动的“大场面”到突发事件的“小瞬间”,他用镜头为我们讲述三秦故事。
他拍过中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兵马俑前驻足,却更在意镜头里老专家修复陶俑时颤抖的双手。
他追过企业精英的商务谈判,却蹲守三天记录非遗传承人捏制面花的每一个指节。
“新闻摄影不该只是‘记录者’,更该是‘解码者’。”他说。这些年,他跟踪拍摄了数百位戏曲艺人:秦腔名角的油彩里藏着三代人的戏魂,碗碗腔老艺人的三弦琴弦上磨着岁月的茧,皮影戏班的孩子在幕布后举着兽皮影子练步……他整理的数万张非遗资料,成了陕西戏曲艺术的“活档案”——《图说秦腔》里,不仅有名角的经典扮相,更有后台梳妆师为演员别簪花的特写,有琴师调试板胡时舌尖轻抵琴弦的专注。
工作之外,尚洪涛的生活像他的照片一样“有层次”。
他爱去易俗社、三意社和戏曲研究院听秦腔,随身带着小本本记戏词,遇到精彩的“拖腔”会偷偷用手机录下来。
他常泡博物馆,看青铜器上的纹路能看半小时,说“那些云雷纹里的雷,和秦腔里的鼓点是一个节奏”。
他爱淘旧书,在旧书摊翻到民国时期的《西安竹枝词》,会兴奋地拍下来配文:“原来老西安的冬天,卖甑糕的吆喝和现在一模一样。”
在热闹地爆竹声中,他走遍西安周边县区,听社火踏出的盛世欢歌,欣赏一场场点燃文化自信的“中国式浪漫”!回来后他写了一篇《社火里的中国年》,被多家媒体转载。
从陕西新闻奖到中国新闻奖,从西安新闻奖到行业专项奖,尚洪涛的获奖证书能摞一堆。但他最珍视的,是一本边角磨破的笔记本——里面夹着老艺人的名片、戏班的演出票根。
“摄影是瞬间的艺术,但文化是永恒的传承。”尚洪涛说,他一直保持着每天都拍照片的习惯——可能是早餐铺的热气,可能是地铁里读报的老人,可能是巷口修鞋匠的工具箱。他说:“这些‘小’,才是文化最‘大’的样子。”
从三尺讲台的粉笔灰,到大美山河的快门声;从万人活动的宏大叙事,到非遗艺人的细微皱纹——尚洪涛用镜头写就了一部“文化行走志”。他说:“我只是个记录者,但记录本身,就是对文化最好的致敬。”
整理:白曙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