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看起来从不缺底气。
一个拥有11个航母战斗群、遍布全球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、掌握全球最先进作战系统的国家,哪怕只是“动动手指”,都足以让绝大多数国家神经紧绷。
但奇怪的是,这样的美国,哪怕对伊拉克、阿富汗敢于“摁头”,对朝鲜、伊朗也敢“脱口威胁”,唯独面对中国——总显得有些犹豫、总像隔着什么看不清又不敢碰的底线,哪怕到了台海问题这样高度敏感的领域,语言激烈,行动却始终克制。这种“说得凶、动得轻”的局面,并非偶然。
说到底,美国也有它不愿曝光的短板,而这个软肋,就藏在它引以为傲的军队里。
首先必须指出,美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统一国家”。
它是一个政治共同体,而非文化共同体。它的军队,也不是铁板一块,而是种族、语言、信仰、价值观彼此差异极大的“合众之军”。从表面看,这种结构在和平时期,凭借高度工业化与技术手段,维持着一种训练有素、专业高效的军事形象。但真正的战争,考验的从不是装备,而是军心。而这,正是美军最不愿触碰的“死角”。
五角大楼一度以“多元化”为军队管理核心,强调包容不同族裔、性别、性取向的“平等参军”,在政治上是正确的,但在实战中,却可能让“纪律”与“忠诚”成为牺牲品。2025年5月,美国国防部正式终止部分“跨性别军人特殊待遇”政策,将军籍登记“恢复生理性别”,就是一个转向信号。其背后,是招兵困难愈发严峻的现实。
根据《新共和》与《华盛顿邮报》的跟踪调查,过去三年,美国陆军与海军连续出现征兵指标未达标,2023财年缺口一度超过25%。而到了2025年,虽然美军对外宣称“完成任务”,但事实上是通过放宽身体要求、降低测试标准、缩短基础训练周期等方式“堆数字”。“你不问我不说”的背后,是军队质量与意志力下滑的隐忧。
更严重的是,即便应征成功,能坚持到服役期满的人越来越少。美国军方内部文件披露,新兵在前两年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一,心理健康、价值认同、服役信念的“断裂”成为主因。这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,而是“为何而战”的根基出了问题。
而这一点,正是中美之间的根本差异。
中国军队的来源虽然越来越职业化,但它的底层结构,仍然与“国家命运”强关联。从“台海若战,匹夫有责”到“军中无弱旅、死而无悔”,这种信念并非宣传出来的,而是被生活、历史和家国情感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。哪怕没有高薪,哪怕条件艰苦,但一旦国家需要,总有人愿意奔赴前线。
美军有硬件,中国军队有意志。这在长期战争中,会体现出本质差异。
美军打短仗可以,打一场“没有退路”的战争则很吃力。
从朝鲜战争的“仁川登陆”到越南战争的“西贡撤离”,从伊拉克战争的“闪电占领”到阿富汗战争的“仓皇逃离”,美国一再证明自己可以迅速摧毁对手的基础设施,但无法摧毁对手的意志。而一旦对方坚持下来,美国军队自身的裂痕就会逐渐显现。
哪怕是2024年底美军在红海对胡塞武装的高强度打击——F-18、驱逐舰、集束弹药轮番上阵——对手却仍有反击能力。最终,华盛顿不得不接受卡塔尔斡旋达成停火协议,这种“高成本投入换低效率回报”的军事现实,让五角大楼开始重新审视战争代价。
所以,美国才会对中国格外小心。
它明白:这不是一场可以轻易收场的战争。一旦失控,就可能陷入没有胜算的泥潭。
这也是为什么,尽管近年来美国不断拉拢亚太盟友,加强所谓“第一岛链”的部署,派出“里根号”“福特号”常态化巡航西太,但真正到了台湾问题、南海主权问题等敏感红线时,总会急刹车。军舰可以靠近,兵不会轻动;话可以放狠,行动却总带着回头路。
美国需要中国——不仅是经济上的、市场上的、全球议题上的合作,更是为了维持世界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。打中国,不仅打不起,也打不赢。这种理性克制,不是对中国“宽容”,而是对自身“深知”。
2025年7月24日,美国战略司令部在一份不公开会议纪要中再度强调:“中美之间不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,任何误判可能导致全球格局失控”。这是当下华盛顿战略层真正的底线。
接下来的几年,美国很可能采取两种方式来避免这条底线被突破:
第一,是对内加强军队体制改革,从征兵体系、士兵心理干预、军校教育体系入手,尝试重建军心与忠诚体系;
第二,是对外继续加大“战略结盟”布局,用日韩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等“代理人”国家在局部区域制造牵制力量,自己站在后方当“仲裁者”。
从长远看,美国或许依旧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。但在面对中国时,它永远要考虑两个问题:这场仗值不值得打?有没有赢的把握?
而中国军队的底气,不是靠海报和口号塑造的,而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官兵真实经历过的苦难、牺牲和荣誉,一寸一寸打出来的。
所以,美国再强,也会克制。克制,不是善意,而是清醒。因为它很清楚,在中国面前,一旦失控,代价不是撤军,而可能是国运的转向。
这才是真正的博弈底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