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朋友们都知道,关羽死后刘备为他报仇,最后被一个年轻人烧得痛快,这件事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三国格局,也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。但是,刘备出兵伐吴,真的只是因为关羽的死吗?
《三国演义》虽然主张尊刘,但在小说中却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并没有太多本事,只是比较仁义、爱哭的人。罗贯中到底是倾向于批评还是赞扬刘备,我们不得而知。事实上,历史上的刘备要比小说中的形象强大得多,许多他做的事莫名其妙地被归功于别人。他的战略眼光也非常独到。他的目标从来不只是安稳地守住一块地方,既然他有志称霸全国,那两个主要的对手,魏和吴,迟早是要扫除的。
为了保持平衡,刘备不得不和孙吴结盟,但失去荆州之后,整个天下的均势被打破。早在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中,就曾提出过整体的战略方针——一路从荆州出兵,一路从益州进攻,这样才能有一线机会。单凭翻越祁山想要灭掉强大的魏国,几乎是不可能的,从后来诸葛亮和姜维的进攻情况中就能看出这一点。刘备想要统一天下,首先要解决吴国的问题。打魏已经是力不从心,因此只能先打吴。失去了荆州后,蜀汉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。
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,刘备必须要攻打吴国。不仅仅是为了报仇,还是因为从领土、人口和资源的角度出发,蜀汉和东吴的实力在当时相差不大,差不多是1:1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东吴的实力会越来越强,而蜀汉的差距会逐渐拉大,最后可能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。与其等到没有还手之力时再被吴国压倒,不如在力量接近的时候,拼尽全力一搏。
另外,蜀汉内部的三个主要集团中,荆州集团是最早跟随刘备的,也是最出力的。荆州失去之后,如果刘备不采取任何行动,他的威信必定会下降,这些亲信可能会心生离心。为了稳住内部分裂的局面,刘备只能选择出兵。
当时蜀汉是有条件出兵的,军事上,蜀国大约有五万精兵,而东吴则有八万兵力。不过,蜀国的士兵都是历经多次征战的,经验丰富,从荆州到西川再到汉中,已经是一支百战之师,实力相当强悍。
曹魏方面,由于曹丕刚刚称帝,在这种时刻并不敢轻举妄动。加上荆州的百姓依然怀念蜀国,再加上关羽、张飞的死,蜀国的士气变得更加低落。综上所述,刘备出兵伐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。只可惜最后惨败,如果当时能够胜利,也许三国的格局就会发生变化,二分天下的局面也说不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