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周灭北齐,杨坚篡位建立隋朝,北方实现了统一,隋朝完成了内部整合。接下来,隋朝的目标便是南方的陈朝。然而,隋朝的南征计划却被突厥人打乱了。
在后三国时代,长江以南是南朝陈,长江以北则是北周、北齐与突厥。与魏蜀吴三国相比,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草原力量的参与,突厥与中原的博弈开始影响整个局势。
01. 突厥人:奴隶翻身做主人
草原政权是否汉化的标志之一便是修建长城。北魏朝着汉化方向发展,它修建长城防御柔然骑兵的侵扰。自北魏崛起以来,柔然一直想穿越长城南下,但遭到北魏鲜卑骑兵的阻止。北魏以鲜卑骑兵的力量成功守住了草原的侵袭,成为中原的守门人。
北魏与柔然之间的对抗持续了许多年。柔然虽为草原强国,却始终未能突破长城。而北魏则在中原发展壮大,柔然在草原壮大,直到柔然统一草原时,突厥人仍在为柔然做冶铁的奴隶。
突厥人原本只是柔然的奴隶,负责冶铁等工作。直到公元546年,突厥的伊利可汗击败高车部,开始崛起,逐渐有了翻身的机会。随着突厥崛起,草原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,突厥与柔然开始争夺草原的霸主地位。这也对中原的格局产生了影响,东魏与柔然结盟,而西魏则与突厥结盟,草原与中原的争霸逐渐交织。
公元552年,突厥击败柔然,柔然的头兵可汗自杀,突厥成为草原的霸主。突厥的鼎盛时期,疆域从辽海到里海,北至贝加尔湖,南至长城。北周与北齐两国与突厥进行频繁的外交接触,争相与其联姻、献上金银财宝,以求获得突厥的支持。
然而,北周攻灭北齐后,周武帝宇文邕并未放松,他决定向突厥发动进攻。但他突发重病,最终将北伐突厥的任务交给了隋文帝杨坚。
02. 胡虏无百年国运:百年之际便是中原彪悍之时
突厥统一草原后,虽然与北周结盟,但它并未为中原统一提供帮助。突厥的可汗们对中原统一持反对态度,因为一旦北周统一,中原将不再向草原称臣纳贡,而是带着武力挑战突厥。因此,突厥自然不愿看到北周消灭北齐。
有一个解释是,突厥当时正专注于西方事务,未能顾及中原的局势。然而,这一说法并不成立,因为突厥的疆域非常广阔,草原的事务非常繁杂,突厥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干预中原事务。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北周攻灭北齐的速度非常快,从公元576年开始,到了577年2月便完成了灭齐。这意味着突厥在北齐灭亡时可能还未反应过来。
但更关键的原因是突厥帝国内部的变故。公元578年,突厥的木杆可汗去世,公元581年,佗钵可汗也去世。此时,突厥帝国面临内部的继位危机,这为中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。
03. 长孙晟捭阖突厥:分崩离析万里草原
杨坚篡位后,隋朝面临合法性危机,而突厥人看到了这一点,决定趁机介入。突厥的沙钵罗大可汗通过娶佗钵大可汗的妻子,大义公主,成为了隋朝皇室的女婿,因此他有正当理由卷入中原的政治斗争。
然而,突厥的干预并非直接发生。公元582年,突厥人从万里战线对隋朝发起全面进攻,东线、北线和西线三路大军逼近隋朝。然而,隋朝的长孙晟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,成功分化突厥的力量。
长孙晟与达头可汗达成了联盟,成功将其拉拢至隋朝阵营,并通过制造假情报使得突厥的摄图可汗急忙撤兵,导致突厥三大可汗的联军瓦解。最终,突厥帝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汗国。
04. 中原反击:统一的中原爆发了强悍的攻击力
突厥人虽然在草原上强势,但面对统一的中原,他们显然低估了隋朝的力量。公元583年,杨坚决定对突厥展开反击,并开始了“八道出塞、全线反击”的军事部署。
隋朝的反击迅速展开,调动了大量兵力,从河北到甘肃,形成了一个横跨长城的大反击阵线。隋朝军队在各个战线取得了胜利,打击了突厥的主力,突厥的主力军在长安外围被击败,部分突厥可汗被迫撤退。
05. 总结:中原和草原是一个循环
在这一系列的博弈中,草原和中原的力量交替起伏。草原曾在北周刚刚灭齐后有过短暂的机会,然而突厥最终因内部分裂未能把握住这一机会。而中原经过了长期的分裂和内乱,最终迎来了统一的时机。
草原与中原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,英雄和帝国总是在这些关键的循环节点上应运而生。无论是成吉思汗,还是秦皇汉武,都在不同的时空交汇点上诞生,成就了历史的伟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