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交替的历史充满了动荡与冲突,其中有三个人物不容忽视:杨玄感、李密和李渊。他们都出身于贵族家庭,正是在隋朝末期的动乱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,杨玄感是叛乱的发起者,李密是起义高潮的领导者,而李渊则最终结束了这段历史,建立了大唐。尽管他们的身份相同,但由于他们在动乱中所处的不同阶段,展现出对局势的不同理解,也最终导致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结局。这是历史的巧合,还是必然的结果?
细细分析北周时期的军功贵族及其后代在隋代的变化,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弱化的趋势。北周、隋朝时期,勋贵的子弟通常具备文武双全的特点,这得益于西魏和北周对军功和教育的重视。关陇集团的许多名将,如李勣、尉迟敬德、苏定方等,都是这种文武合一的代表。而这种文化背景也使得北周和隋朝在政治上比北齐、南陈甚至突厥更具优势。随着南朝和北齐的士人不断涌入关中地区,贵族子弟们开始接受中原和江南地区精致的文化熏陶,尚武的风气逐渐淡化。结果,贵族后代中逐渐表现出更多文弱化的特征,而这种变化正是理解杨玄感、李密和李渊这三位北镇贵族后代人物的关键所在。隋朝大业九年,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叛乱,虽然仅两个月后叛乱就被平定,但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清洗,涉及数万人,甚至包括一些隋朝的大臣。许多人认为,杨玄感之乱标志着隋朝衰亡的开始。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这一事件的前后背景,从仁寿四年(604年)汉王杨谅在晋阳起兵,到大业十三年(618年)江都的叛乱,隋炀帝杨广统治期间,贵族的叛乱一直时有发生,成为了大业政局的特点。 史书记载: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,丹杨、宜城篙梢三千余人。这意味着,作为礼部尚书的杨玄感,并没有掌握正规的军队,所能动员的仅仅是一些搬运工和运夫,他们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。杨玄感带领不到一万人的队伍,其中大部分是手持简陋武器的搬运工,发动的叛乱甚至直接攻击了东都洛阳。由此可见,杨玄感在发动叛乱前并没有充分的政治认知和军事评估。 很多人对杨玄感的军事失误感到遗憾。毕竟,他有一位擅长谋划的军师——李密。然而,即使在李密的建议下,杨玄感依然选择了一个极容易导致失败的策略,这也让许多人认为杨玄感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纨绔子弟。 但是,包括李密在内的参与者并未真正理解杨玄感的动机。杨玄感发动叛乱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要推翻隋朝,而是反对隋帝杨广。他与李密是生死之交,动乱前杨玄感曾派人将李密请到黎阳,商讨对策。李密为其提供了三条战略建议:第一,攻占蓟城,切断隋帝的退路;第二,占据长安,迫使隋帝放弃东都;第三,攻打洛阳。杨玄感选择了第三条策略,理由是百官家口并在东都,若不取之,安能动物?且经城不拔,何以示威?他认为,若能攻占洛阳,便能引起更多人的响应。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这些策略,李密的建议更具实用性,而杨玄感的选择则偏向于示威。他并不期待通过军事胜利来取代隋朝,而是希望通过激烈的政治行动,引发更多人反对杨广的政权。遗憾的是,他的期望并没有实现。尽管如此,杨玄感始终未能认识到,政治示威并不能迅速改变整个局势,因此他的战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。 由于杨玄感和李密在战略上的不同看法,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。在军事失利后,杨玄感逃往商洛山区,而李密则逃入关中。最终,他们的分歧愈发明显。 在这场叛乱中,李密也曾发出过类似的抱怨:楚公好反而不欲胜。从叛乱的过程来看,杨玄感的动机是通过废昏立明来推翻隋炀帝,而非建立新的政权。这与李密的策略和目标大相径庭,李密更关注的是军事胜利,而杨玄感则更注重通过叛乱来吸引舆论支持。 另外,参与杨玄感叛乱的还有斛斯政和赵元淑等人。赵元淑本是隋朝的亲信,因在平定汉王杨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而得到提拔,后来镇守一方。斛斯政则是隋朝兵部侍郎,深得隋炀帝的赏识。这两人参与叛乱,显然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考量,而是抱有某种政治理想。这也说明,隋朝的权贵子弟对杨广的统治失去了信心,杨玄感的叛乱便是他们失望的表现。 虽然杨玄感的叛乱失败,但他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,那就是在隋炀帝的统治下,贵族子弟对于现政权的失望和反叛情绪已经开始积累。而这种情绪,最终为李渊的反隋成功提供了土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