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末三国时期,天下动荡不安,许多人开始了各自的奋斗历程,希望能够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理想,成就一番伟业。而在其中,确实有一些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获得了成功,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存在,关羽便是其中之一。尽管他所在的阵营最终未能统一中原,但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关羽以其卓越的武艺和深厚的义气,成为了世人钦佩的英雄,直到今天,他的名声依然流传千古。
关羽的事迹至今为人熟知,大家更关注的是他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,比如他千里走单骑、斩颜良、诛文丑、以及水淹七军等传世英雄事迹。除此之外,关羽还曾义释曹操,展现出极高的忠诚与义气。对于这些故事,许多人耳熟能详,因此,今天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关羽,那就是他所担任的官职。大家都知道,关羽的封号是“汉寿亭侯”,那么,这个职位到底代表了怎样的权力和地位呢?
事实上,关羽的“汉寿亭侯”封号,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,他成为了“汉寿”这个地方的亭侯。换句话说,关羽拥有了这个地方的赋税征收和使用权,意味着“汉寿”这个地方的资源和经济,几乎完全归关羽所有。
汉朝的爵位制度是有等级区分的,一般分为王和侯两个大类,其中侯下又分为县、乡、亭三个级别。王的爵位仅有一个级别,通常是分配给皇子,然而,在开国初期,刘备做出了一个例外,他在建国时将七个异姓王封为王。而在汉朝末年,社会上对“侯”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,而且有一个普遍的规则——“非军功不封侯”。这意味着,只有通过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人,才能获得侯爵的封号。因此,关羽最初加入曹操阵营时,尽管曹操非常赏识他,却仅仅封他为偏将军的职位。
直到关羽凭借斩颜良、解白马之围等重大战功,获得了极大的声誉,曹操才通过上表,向朝廷请求封关羽为“汉寿亭侯”。这个封号,既是对关羽战功的肯定,也代表了他在曹操心中的特殊地位。
著名学者阎步克在《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》中提到,古代中国的官阶制度是一个“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品式结构”。也就是说,当时的官阶体系由二十等爵位组成,同时结合俸禄来区分高低。简单来说,同一个职位的人,可能会因为俸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例如,一个千石县令、六百石县令和四百石县令,职位相同,但薪水却不相同。
在当时,关羽的“偏将军”职位与汉昌太守基本相当。也就是说,关羽的俸禄大约在两千石左右。按照当时的标准,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一斤,而两千石则意味着约两万斤粮食,相当于60亩地的总产量,俸禄水平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省部级官员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,曹操对关羽的重视程度非常高,给了他高位和丰厚的薪水,并且封他为侯爵,表明曹操对关羽的欣赏。
这样的待遇也可能是导致关羽后来心生愧疚的原因之一。尽管关羽最终与曹操站在了不同的阵营,但他心中依然对曹操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,因为曹操在他初入乱世时,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。这份知遇之恩,或许正是关羽后来愿意宽恕曹操,并且在关键时刻放过他的重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