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清修明史花了近100年,却编出违背常识的史书,历史在捂谁的嘴?
迪丽瓦拉
2025-09-24 20:04:11
0

|地缘历史档案

编辑|地缘历史档案
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
一部厚厚的明史,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,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才定稿。

看起来像是清朝对前朝的尊重,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政治操作。它是为了清朝的统治服务,把该说的删了,把不该说的写了,把真相藏进了沉默里。

它把忠臣写成叛徒,把抵抗说成内讧,把民变骂成流寇,甚至连与明朝关系密切的女真都被剪成“突然冒出来的建国者”

而最讽刺的是,清廷花了94年时间,结果写出一部连基本常识都扛不住的史书。

朱以海没被沉海,郑成功也不是“海贼”

《明史》里说郑成功把南明鲁王朱以海“沉之海中”。但1959年,金门出土了一块墓志铭,直接打脸:朱以海病死在郑成功的庇护下,被葬在金门,位置清清楚楚,日期也没错。

那清朝为什么非要把他写成被“沉海”的?他们要制造一个假象:南明自己人互相残杀,失败是活该。这样一来,清军的入主中原就成了“顺天应人”,而不是一场外来征服。

郑成功的形象也被严重扭曲。《明史》叫他“海贼”,但康熙又称他“海外孤忠”。前脚骂他是匪徒,后脚拿他的名字当招牌,清廷自己都前后不一。

真实的郑成功,是打败荷兰人、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。他拒绝投降清廷,坚持抗清到底。

清廷一方面要打压他,一方面又要借他的忠义之名为自己贴金,这种操作早就不是修史,而是公关策划。

更讽刺的是,《明史》还把明朝抗清名将孙可望写成“野心家”,把江北义军说成“匪患”,却对清军大屠杀轻描淡写。

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,都要靠地方志和外文资料才能拼凑出真相。清廷选择性记忆,不是无心之失,而是有意为之。

明朝和女真的关系被彻底抹掉,连“从属”这两个字都不让提

《明史》最诡异的一点,是努尔哈赤仿佛从天上掉下来一样。书里根本不提他早年向明朝称臣的事,也没提建州女真是明朝的藩属,猛哥帖木儿还是明朝封的“指挥使”。

满文老档里全都写着,努尔哈赤给明廷上书、请封、请援兵,样样齐全。只要你愿意翻,史料摆在那里。

但《明史》选择跳过。它要塑造一个“自强不息”的清朝出场方式:“天命所归”的新政权。

还有更离谱的。明朝的成化皇帝朱见深,曾发动“成化犁庭”,把女真打得头破血流。这个战役对女真影响极大,直接导致他们几十年不敢南下。

可《明史》怎么写朱见深?说他“昏庸”,说他“宠信万贵妃,说他“政务荒废”对他打女真的事,一笔带过。

为什么?因为这事打了清朝的脸。要是承认明朝皇帝曾经把清朝祖宗打得满地找牙,那清朝的“天命”神话就塌了。所以,他们干脆不写。

还有一个细节,《明史》对“成化犁庭”只保留了地名,没有战果。就像拍电影时把主角打脸的镜头全剪掉,观众根本看不到发生了什么。

这种史书,拿来当政治工具可以,用来当历史教材,那才真是误人子弟。

制度和战争都被洗白,连“土木堡之变”都成了宦官背锅

《明史》里对朱棣的态度特别扭曲。一方面说他“靖难起兵”,是造反夺权;另一方面又说他“功绩远迈汉唐”,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。

朱棣起兵之后,杀了建文旧臣无数。方孝孺一家十族被灭,连九岁的孩子也没放过。他还篡改明太祖实录,搞了个永乐版”的历史。

这些事,《明史》不是不知道,是不敢写。因为清廷要强调自己“承明正统,不能让明朝最强的皇帝看起来像个杀人狂。

所以,他们选择了“两头都沾”。既说他夺权不义,又说他政绩辉煌,读者读完只会疑惑:到底是个暴君还是个明君?

再看《明史》对土木堡之变的解释,简直是避重就轻的典范。王振一个宦官被写成了“误国罪人”,好像整支军队就是他一个人在指挥

但考古发现早就说明,明军当时内部有人通敌。“跛儿干腰牌”上有不少叛将的名字,早就跟瓦剌勾结好了。这些人才是导致英宗被俘的关键原因。

但《明史》不说这些。因为要强调“宦官误国”的老套路,这种说法简单、管用、不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。至于真相,谁还在乎?

更离谱的是到了明末,农民起义军全被写成“流寇”。

张献忠四川“杀人六万万”?那时候中国才一亿人,怎么可能杀六亿?这明显是夸张到离谱的数字。

但《明史》就这么写了。为什么?因为要转移清军屠杀的视线。“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”,这些历史惨剧不能写,那就把锅甩给“流寇”。

李自成、张献忠,这些人本来是农民起义领袖,是底层反抗压迫的代表,但《明史》硬生生把他们写成了“暴徒”、“灾星”

就连永乐帝“东征朝鲜”明英宗“南征蒙古这些军事行动,《明史》都习惯性地把胜仗写成平局,把败仗往低调写。只要不影响清朝的脸面,怎么写都行。

但一部史书,如果只为胜者服务,那它记录的就不是历史,而是剧本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资讯

原创 陈... 陈诚是国民党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,曾被誉为“小委员长”,他在台湾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196...
原创 5... 1959年的中国,正处在特殊的建设阶段,社会氛围严谨得很,干部家庭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。开国中将詹才芳...
原创 魏... 魏延为何进不了五虎上将之列?关羽和赵云都知道原因,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刘备为何不敢让魏延担任五虎上...
原创 孝... 对于清朝这段历史,很多人比较熟悉,一方面是通过电视影视作品了解,另一方面是通过史书和文献看到。有一段...
原创 四... 1945年8月15日,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终于画上句号。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在“无条件投降”的情况下...
原创 “... 在中国古代,特别是自唐朝开始,科举制度逐步确立,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。这一制度的实施,不仅巩固了...
原创 嘉...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深远,几千年的岁月留下了众多古老的建筑,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,还散发着独特的...
庆阳周祖传说,穿越四千年的农耕... ▲“华夏周祖第一陵”的周先祖不窋陵 黄土高原的千年传承,如今被赋予了新生命。在陇东庆阳的黄土高原腹地...
原创 刘... 封建社会的历史中,充满了各类矛盾,而其中最为显著的,莫过于书生与武将之间的矛盾,和能臣与君王之间的矛...
原创 赵... 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途中突然病逝。为了避免引发全国范围的混乱,左丞相李斯故意没有立即公...
原创 溥... 一张老照片,一位人物,一段历史。通过分享这些珍贵的老照片,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它们的独特魅力,还能探索照...
原创 红... 1934年10月,由于当时的形势变化,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总部从长汀和古城向西迁移,这个决策也标志着伟大...
原创 秋...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。紧接着,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进一步表明了中共决...
原创 这... 在历史上,当人们提到最完美的帝王时,往往会首先想到秦始皇、汉武帝或康熙等著名的帝王。这些帝王在很多方...
原创 荆... 公元前227年,秦国都城咸阳宫(今陕西省西安市西、咸阳市东约15里处)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...
原创 司... 本文为正聊三国“浅阅晋史”系列第九篇。 本文的重点在于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具体表现。 在正始元年...
原创 杨... 北周灭北齐,杨坚篡位建立隋朝,北方实现了统一,隋朝完成了内部整合。接下来,隋朝的目标便是南方的陈朝。...
原创 “... 在古代历史中,提到五虎将,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,也就是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和黄忠五位...
原创 假... 背水一战,要么反击,要么灭亡。秦王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,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抉择。许多历史学...
原创 三...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: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。”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父子同心、并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