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33年3月上旬,中国东部的战事愈发紧张。二十九军在这一时期承担了重要的防御任务,负责从冷口到马兰峪的长线防守。在3月16日的凌晨3时,日军的骑兵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从半壁山和孤山子出发,朝着罗文峪发起了正面攻击。驻守此地的,是二十九军的三十八师,由经验丰富的刘汝明指挥。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,刘师长迅速下达命令,指示祁光远团长带领部队从黄崖口出发,力图占领山岔口的高地,以便利用长城的有利地势对日军进行侧翼的截击。
祁光远团在与敌军交战的五个小时中,奋力反击敌人的进攻。然而,随着日军步兵和炮兵的增援到达,祁团不得不暂时撤回阵地。一回到阵地,敌军立刻集中火力进行猛烈轰击,古老的城墙在炮火中四散飞溅,砖石如雨疏散开来。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,祁团的官兵们却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抵抗,多次将阵地夺回。在黄昏时分,刘汝明师长终于带领援军赶到,经过激烈的交火,日军也不得不撤退。
到了3月17日清晨,日军再次集结了约6000名步炮联合部队,转向山楂峪口,企图从侧面攻击罗文峪隘口。面对敌人强大的攻势,三十八师李曾志团在这个关键时刻果敢决策,冒着20余架敌机的低空轰炸,迅速命令一个营冲出阵地,勇敢地冲入敌群,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战。这一举动有效地迫使日军的重武器和飞机无法发挥其威力。
经过数小时的激战,到达中午时分,日军开始节节败退,但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。随后,他们集中火力,投入超过500发炮弹,猛烈轰击罗文峪,造成崖谷内的地貌几乎改变。炮火过后,日军分成四路纵队向山头发起冲锋。刘汝明师长亲自持砍刀冷静指挥,带领士兵们不仅成功击退了日军,还趁势夺回了对面敌人占据的山头阵地。战斗持续至晚7时,日军在夹击之下不得不全线撤退。
短暂的宁静后,在3月18日的凌晨2时,日军再度调动3000余名骑炮混合部队,瞄准罗文峪与山楂峪展开进攻。刘汝明师长则亲自督战,确保长城各关隘的安全。此时的战斗愈显激烈,祁光远团在罗文峪奋勇抵御,竟然成功击退敌军进攻超过30次,阵地几度陷入敌手又被收复。到了晚10时,日军再次发动反扑,刘汝明意识到如此消耗战斗不可持续,随机应变,指示李金田旅长带领一个团的兵力,趁夜出发从沙坡峪口绕至敌后的侧翼进行攻击。
李金田旅长带领部队接连翻越七个山头,巧妙地潜入日军阵地后面,突然发动猛攻。刘汝明师长见指挥得力,随即下令全线反击,前后夹击效果显著。这场激战从夜幕降临一直持续到黎明,经过一番血战,终于将罗文峪外围的多个敌军据点,如三岔口、快活林、孤山子、水泉峪、马道沟与刺梅花峪等腾空击溃。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日军在罗文峪隘口的强攻不仅没有成功,反而遭遇前后夹击,损失惨重,最终不得不全面撤退。对此次三天的激战,日军在《满洲事变作战经过之概要》中记录:“(日军)于十六日好容易抵达喜峰口附近,十七日攻击据守长城之敌军,虽夺取长城之一角,尔后战况无进展。十七、十八两日力攻无效,弹药将尽,补给乏术……主力于二十五日归还承德。”这段历史不仅是战争的缩影,亦是勇气和智慧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