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,麦克阿瑟将军乘坐飞机降落在日本的机场,他本以为自己是将美国的自由和文明带到了日本。然而,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,他所看到的情景却让他百感交集。 麦克阿瑟此行的目的是验收美国式的日本,然而,对于日本人来说,他们并不欢迎这样一个光辉的形象。对他们来说,眼前的美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压倒性的力量,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。不过,日本天皇却忍辱对麦克阿瑟表示亲近,试图争取麦克阿瑟对自己皇位的承认。
从战略角度出发,美国需要一个不至于过于虚弱的日本。美国的目标只是让日本的军事力量无法恢复,它要削弱日本的能力,使其无法再次威胁到地区安全,但并不希望日本彻底崩溃。 在国际间,有不少国家希望日本彻底灭亡,但并非因为仇恨,而是因为他们的利益。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复仇往往显得微不足道。人类的私欲常常让复仇变得不再重要,国家之间亦是如此。 战争结束后,许多与日本有深仇大恨的国家选择了宽容、原谅,甚至与日本合作。有些国家选择了迎合,而有些则选择了遗忘——这些选择让它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,尤其是后者,让生活变得相对容易。 以日本为例,尽管它曾在战争中犯下严重罪行,但战后它却选择了迎合,甚至表达对美国的感激。日本一向以武士道精神自豪,却没有表现出反抗,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美国的支配。美国的援助使得日本的经济逐步恢复,领土没有被分割,但美国却摧毁了它的军事能力,使其再也无法成为军事大国。在军事力量受到控制的情况下,日本的经济逐渐复苏。 天皇对美国的态度十分谄媚,他多次称麦克阿瑟为友好的将军。然而,美国刚到日本时,部分士兵却表现得非常粗暴,对日本人拳打脚踢。日本人没有反抗,而是以士兵心情不好,应该理解为由,默默忍受。美国大兵常常酗酒,拉来日本妇女供其服务,醉酒后的他们会痛打日本人,发泄自己对死去战友的愤怒。日本人对此却轻描淡写地表示没关系,这些士兵离乡太久,心情不好,可以理解。日本人似乎永远理解强者,这种忍辱负重的态度显得尤为可悲。日本虽然显得卑微,但这种卑微的态度并不唯一,韩国也同样令人失望。 韩国曾是日本的殖民地,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,使得韩国在战争结束时的表现出乎许多人意料。许多韩国人哭得比日本人还要伤心,而一些人甚至为日本人殉葬。韩国在甲午战争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40年间,韩国被日本彻底洗脑,许多人改用了日本名字,说起了日语。他们甚至为自己能够成为日本天皇的士兵而感到骄傲。在侵华战争期间,韩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兵员。据统计,250万侵华日军中,有160万是朝鲜籍士兵,而伪满洲国的军队中也有38万朝鲜士兵。许多朝鲜士兵在南京城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他们是那些冲入南京,对妇女实施暴行的先锋。若没有这些朝鲜士兵的带头,日本可能并没有如此疯狂。 战后,许多朝鲜士兵自杀,哀嚎声不断,麦克阿瑟对此感到震惊。他在日记中写到,这一幕令人毛骨悚然: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,到处都是自杀和哀嚎,仿佛是末日来临。 战争是一面镜子,能够照出人性中最黑暗和最崇高的一面。韩国今天可能自得其乐,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,但历史将记住他们的丑陋与背信弃义。良心的审判终将来临,届时他们的骄傲恐怕就会像玻璃一样脆弱,随时可能破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