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国早期的强盛,始于魏文侯时期,并延续到魏惠王的初期。魏国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,尽管后期与曾经的盟友赵国和韩国关系破裂,甚至变成了敌人,但魏国曾经由吴起和魏武卒所建立的威名仍然显赫。这种威名甚至让魏国有了自负的资本,三晋之兵向来勇猛,而齐国却被认为胆小。
马陵之战虽然给魏国造成了严重打击,但并没有达到传说中损失10万魏武卒的程度。事实上,即使魏国将所有魏武卒集中在一起,估计也只能凑齐约6万,这些魏武卒本就十分珍贵,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征战才勉强集结起来。而在龙泽之战和襄陵之战中,齐军的表现就相对较差,尽管韩军的精锐表现相当出色。此外,在桂陵之战中,齐军也差点被魏军翻盘,最终是一些魏国将士拼死抵抗,才保证了胜利。这些战役证明了魏国的强大,完全配得上霸主这一称号。马陵之战后,其他国家才敢对魏国发起攻击。只要魏国与韩赵保持良好关系,依然能维持自己的优势。 韩国作为三晋之一,其领土与魏国紧密相连,因此一直寻求平衡。韩国希望魏国不能过强,因为魏国过强可能会侵吞韩国,进一步补全其地理上的缺陷,但也不能过弱,因为这样一来,韩国将面临更强大的外来威胁。因此,在战争的初期,韩国选择了保持中立,尤其是魏国对邯郸的攻击让它产生了警觉。对齐国与魏国的战争,韩国反而乐见其成。但到了战争的后期,韩国便坚定地站到了魏国一边。 宋国的处境与韩国有些相似,但它需要在三个方向上寻找平衡。如果齐国、魏国或楚国在泗上地区取得绝对优势,都会对宋国的存在构成威胁。特别是当齐军越过宋国,进攻襄陵时,宋国对淮泗地区的力量失衡产生了深刻的忧虑。最终,宋国选择反戈一击,切断了齐军的后路,导致齐军被围困在襄陵。齐军进攻襄陵的战略被证明是一个大失误。 魏国为了进一步开发中原,将都城迁至大梁,表面上看似合乎逻辑,但其实过于急功近利。就魏国的整体格局而言,理想的都城应设在河内,这样既能兼顾中原和河东,又可以控制韩国上党和河南的战略要道,既有利于威慑韩国,也便于防守。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,魏国要稳住自己的地位,确保国家安全,核心策略应当是联合韩国,依赖韩国。只要魏国不能完全吞并韩国,便应与韩国保持紧密的联盟关系。然而,魏惠王最终决定背弃韩国,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魏国的战略崩溃。 魏国的错误,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思维上的偏差。魏国应当集中力量解决背后的秦国问题,即使秦楚联合,也不至于构成太大威胁。掌握了河西地区的主动权,魏国可以一步步削弱秦国。只要秦国没有被彻底消灭,魏国就能逐步瓦解其国力。即便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,魏国也能够通过逐步施压,最终打败秦国,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。此后,魏国的目标应当是吞并卫国,并促进赵国和齐国相互斗争。魏国可以通过控制山西地区,逐渐掌握更多的战略优势。从历史上来看,中原争霸的最终胜利者,通常都是控制了山西的国家,而不是单纯占据关中的国家。没有山西,单靠关中,虽然地理位置较为有利,但仍然容易被其他势力牵制。失去了山西的中原,战争的主动权实际上掌握在别人手里。吞并了秦国和卫国后,魏国可以将陕西、甘肃、豫晋一带连成一片,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攻赵国,逐步消灭燕国,最终攻破齐国,最后消除楚国这个强大的对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