孰高孰低的差距,实际上很容易看出来。《隆中对》是诸葛亮在刘备几乎一无所有,且正被曹操追杀的困境下提出的。当时的刘备,连自己都可能不相信能有翻身之日。尽管如此,诸葛亮却成功地说服了他,展现了过人的说服力。
如果不是因为古代通信不便,导致关羽在刘备占领益州后不知道后续计划而贸然发动了樊城之战,或许《隆中对》的战略还真的有可能实现。单从这一点来看,诸葛亮的战略眼光,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比得上,甚至连曹操都无法与之抗衡。 接下来再看庞统。庞统在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阵营,这时的刘备已和孙权结盟,共同对抗曹操。可以说,刘备不再像之前那样孤立无援。因此,相较于诸葛亮加入时的艰难险境,庞统的处境明显要好得多。那么,按照常理,庞统提出的战略应该更加激进才对。 然而,庞统并没有这样做,反而建议刘备在占领益州后稳固根基,将益州作为根据地,再考虑扩展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是在建议刘备稳住益州的控制,安心做益州牧,先不急于扩张。庞统的这个战略,实际上更偏向于当下的安定,而非谋求大业。 从庞统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来看,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。一个是放眼天下,为刘备争取未来的更大局面,而另一个则更关注眼前的安稳和局部利益。 除了战略眼光,二人地位的不同也能体现出差距。许多人认为刘备更重视庞统,毕竟在刘备入蜀时,他将庞统带在身边,而把诸葛亮留在了荆州。但如果这么看问题,就未免过于狭隘。刘备从一介草民做到一州之牧,这样的成就说明他的眼光和胸怀必然是远大的。既然如此,刘备的每一个决定,包括带谁入蜀,必然有其深思熟虑的原因。 从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来看,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北伐的重要跳板。荆州不仅战略位置极为重要,而且是刘备未来扩展势力的关键一环。将一个不支持北伐的人安排在荆州,刘备怎么能放心?相比之下,留下诸葛亮在荆州,正是最合适的选择,因为他不仅能帮助稳定荆州,还能为未来的战略做好准备。可以说,刘备的安排实际上没有太多选择,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。 这也反映出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,而庞统显然比不上诸葛亮。实际上,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依赖,比对庞统的要深得多。 再来看二人提出的外交策略。诸葛亮的策略非常明确,就是联吴抗曹,制衡曹操的强大势力。在三国局势下,两弱联合对抗一强,毫无疑问是明智之举。而庞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外交策略,但从他建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的战略中,似乎表露出一种孤立主义的态度,不想与任何一方结盟,只想专心发展自己。 这种策略的最大问题在于,庞统低估了三国局势的复杂性。想要独善其身,可能会陷入被其他两方联合压制的困境。曹操和孙权都不是容易对付的对手,庞统如果固守益州不结盟,可能很快就会被其他势力合力打败。相比之下,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显然更符合当时的局势。虽然庞统并没有直接建议刘备放弃荆州,但从他的战略中可以看出,他并没有把荆州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。在庞统看来,荆州能守住最好,守不住也无妨,重要的是刘备能稳住益州,集中力量发展。而诸葛亮则是另有打算,他的战略远见和雄图大志,显然更具长远眼光。 庞统的策略并没有问题,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,刘备即使得到了荆州的一部分,也难以与曹操和孙权抗衡。庞统的建议,是基于当时刘备实力的客观分析,并非不切实际。而诸葛亮的战略,如果站在当时的刘备角度来看,确实有些高远,但也正因为诸葛亮的能力,他才能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。 总的来说,庞统和诸葛亮虽然出发点不同,但并不能说谁完全正确。在当时的乱世,很多人更希望快速结束战乱,恢复和平,而不是过多割据。庞统的策略虽然偏向独立,但未必能得到民众的支持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庞统的战略也有其局限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