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述
讲到三国,我们想到的是这个时期涌现的无数英雄豪杰们,是三个国家割据你争我夺的激烈场面,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时期关于外族入侵的现象呢?
回顾中国历史朝代,更替变换了那么多次,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面临来自外族入侵的事实,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匈奴族、女真族、蒙古族、契丹族等,他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勇士,也都不缺扩疆阔势的野心。
要知道,内乱就是最好的进攻时刻,近代中国历史上,日军侵华战争爆发,国内还在发生内战,要不是双方达成了共识一致对外,可能今天的结局就要重新书写了。
而在三国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我们似乎都不曾见过外族活跃的身影,这我们不禁产生了疑惑,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?那么又是谁一直在守护边疆的和平呢?
汉朝打下的基础
在汉朝的时候,朝廷最大的外族敌人非匈奴莫属了,就连御驾亲征的刘邦都差点命丧白登之围。此战之后,双方皆是元气大伤,因此才决定签订盟约,暂时和平共处。
后来,随着汉朝的不断发展,国家实力不断的增强,到了文景二帝的时候,汉朝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这种情况下之下,皇上也忍不住对匈奴狠下杀心,发起了一场巨大的进攻战事。参加这场匈奴之战的,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位大将领,卫青与霍去病。
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被我朝伤及了元气,很是虚弱,虽然还没有完全瓦解,不过也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。
于是到了后来公元89年的时候,窦宪再次奉命北伐入侵匈奴,总共有二十万左右的匈奴投降归汉,他们的势力再一次被狠狠削弱,基本就已经销声匿迹了。
由此可见,汉朝时期对北方边境的和平做出了很大的功劳,几乎就要将外族最大的一支势力给消灭干净了。
其他稍小一些的部族那就更不用说了,这一战肯定是震慑到了他们的,想要打进来还是得要继续积蓄力量。所以在三国的时候,境外的环境还算安定和平稳。
蜀国南征
蜀国建立,刘备死后,朝中的重担就都背负到诸葛孔明的身上了。
那时候云南那一带也有一些外族势力生出了不好的心思,但诸葛亮并没有马上处理,反而与东吴交好,保证在朝局动荡的时候,吴国不会趁虚而入。
在处理好这些之后,诸葛亮才放心南征的。这南征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情,那便是七擒孟获,让孟获诚心投靠,也让诸葛亮的名声鹊起。
吴国抗敌
贺齐讨黟贼,钦督万兵,与齐并力,黟贼平定。
吴国主要面对的是山越、无溪夷等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部落,他们的势力比较小,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很大,所以这些抗敌的事迹也就没有那么被流传了。
这些游牧民族多存在于北方,因为蜀国和吴国也就占据着一定的优势,不过他们也出了一份微薄之力。
那么对于抗外族的主力军魏国,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?这还要分两个人讲起。
曹操与乌恒
北方游牧民族众多,即便匈奴被瓦解给了周边国家的震慑,但大家势必不可能都如此的安分,总会出现那么几个冒尖的民族想要趁乱分一杯羹,所以还是有这样的纷争的,乌桓就是其中一个。
面对乌桓这个游牧民族,最头痛的还是曹操。
起先两方都相处得很是和平,但自从袁绍死后,他的后人袁尚和袁熙就全部都归顺乌桓了,曹操就坐不住了,便准备起讨伐事宜。
因为那时候便将除了乌桓,还有一个鲜卑也是蠢蠢欲动,要是任之不管,指不定为后来埋下什么祸根,因此曹操干脆就一次性把隐患都处理干净了,省的日后添堵。
北伐那年的八月,曹操派出的大军看见乌桓乌泱泱的一片,被他们的气势可是深深的震撼到了,还没有开打,将帅们的脸上就写满了惧色和难堪。
还是曹操坐镇带动了士气,一眼看出发对手的弱点所在,下令由张辽冲锋在前,带领大家进攻乌桓。
而乌桓虽然阵仗吓人,但其实连阵型都没有摆好,这样一来自然是败了,总共二十万大军投降,乌桓也就安静了下去。
边疆大将田豫
大概十年之后,乌桓贼心不死卷土重来,曹操就让曹彰和田豫去平叛边疆,其中田豫这个人可是不简单。
田豫跟着刘备混过一段时间,因为觉得刘备未来成不了大器,便溜之大吉了。刘备也是看出田豫的才能,使出一哭二闹的方法想要把他留住但是失败了,让他跑到了曹操的麾下。
曹操还是比较看重他的,所以才会将平定边疆叛乱的事情交给他做。
恰好田豫本身就是在北方长大的,对于北方地区和外族人也了解得更多,曾经凭借这个优势,他自然是如鱼得水。
公元218年,田豫带的人马受到了乌桓的偷袭,他临危不惧带着士兵排成一道环形的防线,不间断的向敌人射箭。
乌桓久攻不下想要撤退,田豫毫不犹豫带人直接乘胜追击,狠狠挫了对面的锐气。
那时候鲜卑也不老实,表面上与魏国示好,背地里却在暗自谋划大计,这事也是田豫出面平叛的叛乱。
所以边疆有田豫坐镇的那几年中,北方势力都安静得很,没出现什么乱子。
小结
魏蜀吴都在积极的处理自己的外患,尤其魏国还出了田豫这么一位边疆将士,关于外族入侵的事情,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是瞎操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