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4年,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,中国两大党派开启了历史性的合作,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。在这一期间,为了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,苏联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才,许多留学生来到苏联深造,其中包括张闻天、王稼祥等人。今天,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也是在那段历史背景下,赴苏留学,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系统学习的人物——曾涌泉。 曾涌泉于1902年出生在四川省新都县桂林乡的一个普通家庭。从小,曾涌泉便展现出非凡的求知欲,青少年时期,他广泛阅读《新青年》杂志等进步书籍,积极参与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,逐渐意识到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,并开始探索振兴中国的道路。1922年,曾涌泉考入唐山交通大学(今西南交通大学)预科,在这里,他首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,1924年2月,他正式加入了共青团。同年,随着大革命的爆发,曾涌泉被选派赴苏联深造,继续追求理想。
到达苏联后,曾涌泉进入了莫斯科的东方大学,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,并担任翻译工作。1925年,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,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大革命失败后,曾涌泉转学到列宁格勒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,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。这时,尽管他身处异国他乡,但其所学的政治与军事知识使他成为党内的重要骨干。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中,中国留学生寥寥无几,曾涌泉与蒋经国等人共处一个班级。由于两党合作破裂,蒋经国的处境相对艰难。 在列宁格勒学习期间,曾涌泉还被派遣参与冯玉祥及其夫人的统战工作,争取西北军的支持,为国内革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。1931年,曾涌泉被召回国内,开始在绥远一带从事地下工作,积极推动党组织的发展,并为地方的革命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 然而,1933年,曾涌泉在苏联的工作并未一帆风顺。在一次汇报工作后,他被王明误解并遭到政治迫害,被诬陷为有政治问题,最终被流放到加里宁城的机械厂,成为一名学徒工,度过了三年的艰难岁月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曾涌泉毅然返回国内,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。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,曾涌泉不仅积极从事宣传工作,还致力于组织和培养革命干部,为国家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。 新中国成立后,曾涌泉凭借其多年在苏联的经历,顺利进入外交部门工作。无论是在驻东德、驻罗马尼亚的大使职位上,还是在外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,他都积极推动中共对外政策的实施,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。然而,在1966年至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,曾涌泉经历了巨大的身体与精神摧残,被迫暂停了工作。尽管遭遇困境,曾涌泉始终保持乐观,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。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,中纪委的重建,曾涌泉重返政坛,成为中纪委常委,开始为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,清除“四人帮”的影响,帮助许多干部恢复名誉做出了积极贡献。 之后,曾涌泉继续担任外交部顾问,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提供智慧与建议。他的经验与贡献,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。1996年,曾涌泉因病去世,享年94岁。他的一生,充满了跌宕起伏,但也深刻诠释了忠诚与奋斗,为国家的独立、解放与建设奉献了毕生心血。